蕭云樸,溫端元
(1.平陽縣海洋與漁業(yè)局,浙江平陽 325400;2.平陽縣溫端元淡水魚養(yǎng)殖場,浙江平陽 325403)
中國水蛇Enhydris chinensis(Gray)屬脊椎動物門Chordata、爬行綱Reptilia、有鱗目 Squamata、蛇亞目Serpentes、游蛇科Colubridae、水蛇屬Enhydris,分布于我國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島、廣西、湖北等地[1]。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常棲息于稻田、溝渠或池塘等水域及其附近,晝夜均見活動,以魚、蛙為食物,卵胎生。近年蛇類數(shù)量持續(xù)減少,南方沿海有以水蛇煮粥而食的習慣,又因水蛇有祛風除濕功效,大量被捕食與出售;大量施用農(nóng)藥與化肥,直接中毒或吞食已中毒的獵物而斃命;加以農(nóng)田被開墾建設,棲息地日益縮小等,都成為該種數(shù)量日趨減少的因素,開展中國水蛇人工養(yǎng)殖是滿足市場需求的唯一的途徑。水溫作為養(yǎng)殖的重要因素,影響著水生動物的生長與生存,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魚[2-5]、蝦[6,7]和貝類[8-12],而對水生爬行類動物的適溫性研究較少[13,14],尚無中國水蛇適溫性研究的報道。該研究為今后中國水蛇養(yǎng)殖提供參考依據(jù)。
試驗在浙江平陽縣溫端元淡水魚養(yǎng)殖場進行,該養(yǎng)殖場位于浙江省平陽縣中西部的桃源鄉(xiāng)巖山村,依山傍水,水源充足。該村以種養(yǎng)殖業(yè)為主,附近無工業(yè)污染,適宜中國水蛇養(yǎng)殖。2007-2008年外蕩水域表層水溫年平均21.8℃,極低值7.3℃,極高值37.8℃;試驗期間溫度最低月份均為1月,平均 10.9 ℃,最高月份為 7月,平均 32.7 ℃(為實測數(shù)據(jù))(圖1)。
圖1 2007-2009年水溫月變化Fig.1 The monthly change of water temperature from 2007 to 2009
試驗中國水蛇蛇苗為收購于平陽與蒼南兩縣野外捕獲野生水蛇,個體平均體長(46.2±5.3)cm,平均體質(zhì)量(61.1±20.9)g。試驗池為 3 m×3 m水泥池,設4個平行組,投喂活小雜魚,春秋兩季每天投喂1次,夏季早晚各1次。試驗從2007年1月開始至2009年8月結束,周期為2年8個月。
表1 中國水蛇水溫試驗設計Tab.1 The experiment design of temperature tolerance for Enhydris chinensis(Gray)
適溫試驗每2月取樣測量1次,每次每組隨機取樣10尾,沖洗干凈并陰干30 min后,用電子天秤稱其體質(zhì)量后放回原池。高溫生存試驗取最高水溫月份,分別為6月中下旬、7月及8月中上旬,統(tǒng)計每10 d的死亡率。低溫試驗取水溫最低的1-2月,統(tǒng)計每10 d的死亡率。對所測得的數(shù)據(jù)采用EXCEL2003進行處理,用方差分析進行顯著性檢驗。所用生物學公式:
特定生長率(Specific growth rate,S)=100×(lnMt-lnM0)/t
式中:M0和Mt分別表示開始時的體質(zhì)量(g)和結束時體質(zhì)量,t表示生長時間(d)。
圖2 特定生長率與水溫關系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growth rate and water temperature
經(jīng)過2周年養(yǎng)殖,特定生長率(S)與水溫(T,℃)之間存在極顯著的二次多項式函數(shù)關系:S=0.002 1 T2-0.074 8 T+0.798 4(R2=0.847 5,P<0.01)。設特定生長率變化為 0 時,得水溫17.81℃,在該水溫條件下,無生長,低于該水溫,呈負生長,高于該水溫呈正生長(圖2),表明17.81℃是中國水蛇正常生長水溫的臨界值,該水溫也正是中國水蛇剛進入冬眠時的水溫,這與中國水蛇開始冬眠時的實測水溫一致。
根據(jù)中國水蛇在高溫季節(jié)死亡情況觀察可知,死亡均集中在7-8月。水溫與死亡率(D,%)存在極顯著的二次多項式關系,兩者關系為:T=-0.034 9 D2+0.834 5 D+28.895(R2=0.763,P<0.01)(圖3),求得水溫最大值為33.88℃。另外,從圖3中還可以看出,當水溫超過了33℃時,死亡率明顯升高。
圖3 高溫與死亡率的關系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ly water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圖4 低溫與死亡率的關系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water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中國水蛇在低溫條件下死亡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2月,尤其是在2008年出現(xiàn)了歷史罕見的極度低溫,造成了中國水蛇大量死亡。水溫與死亡率存在顯著的二次多項函數(shù)關系,兩者關系為:T=0.006 9 D2-0.400 7 D+13.621(R2=0.612,P<0.05)(圖4),求得最小值為7.80℃。此外,從圖4中還發(fā)現(xiàn),當水溫低于10℃時,死亡率大幅升高。
中國水蛇屬外溫性水生爬行類動物,與其它外溫性動物一樣,主要利用外熱源、選擇活動時間和冷熱斑塊之間穿梭等行為途徑進行體溫調(diào)節(jié),以維持相對較高且穩(wěn)定的體溫[15]。環(huán)境溫度通過影響體溫而影響外溫動物的生理功能和行為表現(xiàn)[16,17]。過高或過低的體溫對外溫動物有害甚至能導致其死亡,在極端高體溫和極端低體溫之間,相對較高的體溫有利于外溫動物較好地表達其生理功能和行為表現(xiàn)[15-18]。在不同的水溫環(huán)境下,中國水蛇也表現(xiàn)出了一些生理特性,在水溫達到17.81℃時,特定生長率表現(xiàn)為正值,是生長的表現(xiàn),而在水溫低于該值時,特定生長率出現(xiàn)了負值或零值,無生長跡象。這與養(yǎng)殖觀察的結果相一致,在水溫降至該水溫以下時,不見中國水蛇攝食,進入洞穴越冬,幾條甚至幾十條集成一團,活動能力極弱,當水溫超出此值時,可見水蛇攝食、活動能力增強。隨著水溫升至26℃后,在傍晚日落后至次日日出前可見中國水蛇在泥堆上休憩,白天不見水蛇的蹤影,早晚投喂時可見爭食現(xiàn)象,生長快速。當水溫上升至30℃后,雌性水蛇開始產(chǎn)仔,食欲依然旺盛。當水溫超過31℃,大部分水蛇憩息于陰涼的水草浮萍之下,攝食只在池底進行,活動減少,開始出現(xiàn)少量死亡,當水溫達到33℃時,死亡量明顯增加,隨水溫持續(xù)升高并維持在此水溫以上即會出現(xiàn)大量死亡。
除水溫之外,影響中國水蛇生長和存活的因素很多,如養(yǎng)殖設施、餌料種類、投餌量、氣溫、繁殖、雌雄比、養(yǎng)殖管理等。其中養(yǎng)殖設施及養(yǎng)殖管理為可控制性因素,在同等的試驗條件下,其影響是可規(guī)避的,影響主要來源于其它方面。中國水蛇尤其是雌性中國水蛇,在妊娠期隨著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大量積累,體質(zhì)量增加速度加快,根據(jù)水溫與特定生長率關系模型推算,生長水溫應略低于17.81℃。在未經(jīng)馴化的情況下,中國水蛇只有攝食活餌的習性,并有一次攝食可維持數(shù)日習性,該試驗餌料僅投喂現(xiàn)撈活小雜魚,投餌量控制在5%以內(nèi),隨著數(shù)日投喂后,水體中即可發(fā)現(xiàn)剩余的小雜魚,在解剖中發(fā)現(xiàn),試驗中國水蛇的脂肪含量明顯高于野生的(另文討論),在該試驗養(yǎng)殖條件下增加了中國水蛇的生長速度,從而提高了中國水蛇的模型生長水溫。但是根據(jù)3年的觀察結果顯示,無論是養(yǎng)殖的或是野生的中國水蛇,進入冬眠時的水溫均與該水溫相符,這與模型推算的結果一致,這可能是在高脂肪含量的條件下,有利于中國水蛇冬眠。中國水蛇分娩一般在7月末開始[19],有時延遲至9月末,這與當年氣溫有關,此時,水溫一般在30℃以上,分娩后的雌性中國水蛇死亡率增加,這將影響到高溫試驗,這部分影響及其交互作用勢必降低模型能耐水溫上限,因此,能耐水溫上限應低于33.88℃。
關于中國水蛇的適宜水溫、能耐水溫的研究,目前,尚無參考文獻可借鑒,從中國水蛇在不同水溫條件下的行為表現(xiàn)來看,中國水蛇適宜生長水溫范圍在17.81~31℃,最適生長水溫范圍26~30℃。結合高溫試驗模型,中國水蛇能耐水溫上限應在31~33.88℃之間。根據(jù)低溫試驗模型,當水溫低于10℃,中國水蛇死亡率驟然上升,但與模型極值還有差距,中國水蛇的能耐水溫下限應在7.80~10℃之間。無論極高溫或極低溫,均會造成中國水蛇死亡,但都不能得到確定值,因為,能耐水溫范圍的每個確定值與持續(xù)時間有關,對于致死水溫與致死時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國水蛇屬變溫性動物,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直接影響其體內(nèi)的新陳代謝水平,和其它水生動物一樣,在適宜的水溫范圍內(nèi),水溫越高生長越快,拉長中國水蛇的生長時間,避免高溫和低溫對生長與存活帶來的不利影響,這是中國水蛇養(yǎng)殖的關鍵。在浙江南部,中國水蛇一般在11月下旬開始冬眠,直到翌年4月中下旬出眠,有較長的冬眠時間。鑒于上述特性,中國水蛇養(yǎng)殖可以借鑒兩棲類[20]利用塑料大棚養(yǎng)殖經(jīng)驗,也可借鑒龜[21]、鱉[22]那樣利用加溫的方法,提高水溫,縮短或避開其冬眠時間。中國水蛇在越冬期有集群性,根據(jù)這個習性,可以在越冬期搭建塑料大棚進行集中養(yǎng)殖,白天可以吸納熱量,晚上加蓋稻草簾加以保溫,如果利用水泥池養(yǎng)殖的,須加厚泥層,增加水位,提高保溫效果,減少損失。在高溫期,也應盡量增加水位,搭建涼棚、絲瓜架,布置遮陽設施,種上水葫蘆、浮萍等,對降低中國水蛇因高溫死亡均有良好的效果。此外,在養(yǎng)殖過程中,還須勤觀察,做好水溫測量工作,根據(jù)水溫變化,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1]高建民,林 瑋,吳美錫.中國水蛇的生殖生物學[C]//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第8輯——亞洲兩棲爬行動物學第四屆國際學術會議專輯.2000:217-221.
[2]CHEN Q Z,ZHEN J N,LIU Y B,et al.Temperature Tolerance of Large crocea(Richardson)Associated Yellow Croaker,Pseudosciaena with Summer Season[J].Marine Science Bulletin,2005,7(1):54-62.
[3]王 五,余衛(wèi)忠,石張東.江黃顙魚適宜生長水溫的研究[J].水產(chǎn)科技情報,2003,30(1):13-15.
[4]李大鵬,莊 平,嚴安生,等.施氏鱘幼魚攝食和生長的最適水溫[J].中國水產(chǎn)科學,2005,12(3):294-299.
[5]文良印,譚玉均,王 武.水溫對草魚魚種攝食、生長和死亡的影響[J].水產(chǎn)學報,1998,22(4):371-374.
[6]陳孝煊,吳志新,胡立才.水溫對澳大利亞紅螯螯蝦攝食及生長的影響[J].中華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5,14(5):477-480.
[7]李 明,董衛(wèi)軍,邢迎春,等.溫度對克氏原螯蝦幼蝦發(fā)育的生存的影響[J].水利漁業(yè),2006,26(2):36-37.
[8]張 明,王志松,高緒生.不同生長期皺紋盤鮑對水溫適應能力的比較[J].中國水產(chǎn)科學,2005,12(6):720-725.
[9]鄧 嚴.福壽螺生長與水溫水質(zhì)的關系[J].重慶水產(chǎn),1996(2):59-60.
[10]尤仲杰,徐善良,邊平江,等.海水溫度和鹽度對泥蚶幼蟲和稚貝生長及生存的影響[J].海洋學報,2001,23(6):108-113.
[11]楊章武,鄭養(yǎng)福,李正良,等.水溫對方斑東方螺生長與攝食影響的初步試驗[J].福建水產(chǎn),2008,3(1):23-26.
[12]陳 舜,肖云樸,伍德瀛.蝦夷扇貝在浙江南麂列島生長與生存的適溫性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6(2):160-164.
[13]楊再福,胡景矗,袁重桂.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水溫對中華鱉消化時間和生長影響的實驗觀察[J].四川動物,2000,19(2):5.
[14]張瑞楨,張學琴,張惠玲.水質(zhì)理化性對龜鱉活動與生存的影響[J].四川動物,2000,19(3):178-180.
[15]HUEY R B,KINGSOLVER J G.Evolution of thermal sensitivity of ectotherm performance[J].Trends Eol Evol,1989,4:131-135.
[16]AVERY R A.Field studies of body temperature and thermo regulation[M]//GANS C,POUGH F H.Biology of the Reptilia.NewYork:Academic Press,1982:93-116.
[17]HUEY R B.Temperature,physiology and the ecology of reptiles[M]//GANS C,ROUGH F H.Biology of the Reptilia.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2:25-91.
[18]ROUGH F H.The advantages of ectothermy for tetrapods[J].Amer Nat,1980,115:92-112.
[19]吳美錫,傅福英.中國水蛇Enhydris chinensis(Gray)生殖周期與生殖形式的研究[J].動物學報,1989,35(1):82-88.
[20]陳 勇,吳莉芳,張東鳴.利用塑料大棚縮短牛蛙冬眠期的研究[J].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0,22(2):97-99.
[21]劉 麗,吳平麗,劉楚吾.加溫養(yǎng)殖下烏龜?shù)酿B(yǎng)殖技術研究[J].內(nèi)陸水產(chǎn),2000(11):33-34.
[22]王文海.中華鱉的人工加溫養(yǎng)殖技術操作規(guī)程[J].現(xiàn)代漁業(yè)信息,2000,15(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