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辛子
在日本,有兩個孩子,他們在父母的教育培養(yǎng)下,一個成了天才鋼琴家,一個成了作家。這兩個孩子,一個叫井伸行,一個叫乙武洋匡。
曾經(jīng)掉入絕望的深淵
2009年6月7日,當時年僅19歲的日本少年井伸行,在世界級大型音樂比賽“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中,一舉擊敗眾多技藝超群的競爭對手,獲得了這次國際鋼琴大賽的冠軍。
觀眾們?nèi)w起立,瘋狂地為這位年輕的鋼琴家喝彩,井伸行靦腆地微笑著站起來——他必須由人攙扶著才能向前走幾步,面朝全場觀眾鞠躬。
因為井伸行是位盲人,一出生就雙目失明。
“當我知道伸行患有先天性視覺障礙,從誕生開始就看不見東西時,我感覺自己簡直掉進了絕望的深淵,不知道該怎么辦?!鄙煨械哪赣H逸子在回憶伸行的成長道路時,這么說道,“圣誕節(jié)的時候,看著滿街的彩燈,一想到伸行一輩子都看不到這樣的景色,我就止不住地流淚。與其他同齡孩子相比,伸行發(fā)育得明顯緩慢些。伸行一直長到8個月的時候,還不會抬脖子,更不會爬?!?/p>
伸行不但長得比正常發(fā)育的孩子要慢些,而且每次逸子帶著伸行出門,或去朋友家做客時,街頭的噪音和朋友家吸塵器的聲音,都會令小小的伸行哭個不停。
如果換成一位沒有耐心的母親,看到每次孩子一外出就哭個不停,也許要焦急或是心煩不安了??墒且葑硬贿@樣,她看著哭個不停的伸行,心想:“看來,這孩子對聲音特別敏感。這孩子天生雙目失明,但也許擁有一對非同尋常的耳朵呢!”
一個天才鋼琴家的誕生
逸子開始細心觀察伸行。有一段時間,逸子天天在家播放肖邦的《英雄波蘭舞曲》,當時才8個月的伸行,一聽到肖邦的鋼琴曲,小小的雙腳就會隨著音樂節(jié)奏一起晃動。逸子注意到這一點,于是每天都在家播放肖邦的這首鋼琴曲,一直放到那張CD磨損到無法使用之后,逸子又去書店重新買了張新的肖邦鋼琴曲,這一張肖邦的鋼琴曲,因為跟之前那張的演奏者不一樣,結(jié)果伸行居然聽得很不耐煩,表現(xiàn)出很不愉快的樣子。
這讓逸子大吃一驚:難道這個還不到一歲的孩子,居然能分辨出不同的鋼琴演奏者?逸子將自己的疑問告訴丈夫,丈夫說:“不可能吧,也許只是偶然的巧合罷了?!?/p>
可是,逸子依舊不死心,堅信自己的感覺,認為絕對不是巧合。于是,逸子去書店,重新買回一張和原來一模一樣的CD,再次播放給伸行聽。聽到這張熟悉的CD后,伸行終于又像以前一樣,雙腳隨著音樂一起有節(jié)奏地運動,顯得十分開心、愉悅。
伸行雖然生下來就雙目失明,但在兩歲半的時候,聽到媽媽在廚房哼唱《鈴兒響叮當》的歌曲,便主動敲打玩具鋼琴為媽媽伴奏,表現(xiàn)出對音樂的極大興趣,并且無師自通地將《鈴兒響叮當》這首曲子用玩具鋼琴彈奏出來。
伸行所有這些無意中的表現(xiàn),都令逸子十分驚喜,她細心觀察伸行對于音樂的反應(yīng),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因為逸子相信:孩子的“喜好”和“興趣”是發(fā)現(xiàn)孩子才能的原點。而要發(fā)現(xiàn)孩子的“喜好”與“興趣”,不僅需要父母有足夠的愛心,還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去注視和觀察自己的孩子。除此之外,還有更為關(guān)鍵的一點:就是父母為孩子所付出的“行動力”。例如,當逸子發(fā)現(xiàn)兒子對音樂的興趣時,不僅只在家反復(fù)播放CD或DVD,還領(lǐng)著伸行直接去聽現(xiàn)場音樂會,因為聆聽現(xiàn)場所得到的那份感動,與聽CD或DVD播放是完全不一樣的;當伸行開始對玩具鋼琴感興趣時,逸子就馬上去為伸行尋找最好的鋼琴老師,讓伸行接觸和撫摸真正的鋼琴,因為玩具般的鋼琴道具,與真實的鋼琴是兩碼事……
“讓孩子接觸實物,是激活孩子‘干勁兒的開關(guān)?!币葑诱f。
就連伸行自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說:“在我很小的時候,雖然眼睛看不見,但母親會領(lǐng)著我去美術(shù)館,將美術(shù)館里的繪畫一張一張地講解給我聽?,F(xiàn)在回想起來,擁有這些經(jīng)驗對我的幫助很大?!?/p>
正是母親逸子對伸行細致入微的愛與智慧,點亮了伸行原本處于黑暗中的人生,令伸行看不見的雙目也擁有了光明,從而成就了一位舉世矚目的年輕鋼琴家。
美國的家庭教育家Dorothy Law Nolte曾說過這樣一段名言:“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忐忑不安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將來就會有一顆總是忐忑不安的心。如果老是對孩子說‘可憐的孩子,你就培養(yǎng)了一個自卑的孩子……總是得到鼓勵,孩子將會成長為一個自信的人。給予孩子守護的力量,孩子就會成長為堅強的人。”
他是媽媽眼里最可愛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的言行左右孩子的性格,而孩子的性格決定他未來的命運。如何從言傳身教中給予孩子積極的正面影響、引導(dǎo)孩子的潛質(zhì)、給予孩子自信、成為孩子最好的伯樂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日本70后作家乙武洋匡的故事。
1976年4月6日,櫻花盛開的季節(jié),有一個小男孩兒誕生了,這個小男孩兒哭起來時聲音洪亮,與其他孩子沒什么兩樣,唯一不同的是,這個小男孩兒一出生就沒有手足,用醫(yī)學上的專業(yè)術(shù)語來說,叫“先天性四肢切斷”。
“以如此超個性的姿態(tài)誕生,令周圍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能做到這一點的,恐怕只有我和桃太郎了?!遍L大后成為日本著名作家、體育評論家的乙武洋匡,在其自傳《五體不滿足》一書中這么寫道。
本來,嬰兒出生之后,應(yīng)該就是令人感動的母子第一次相見,可是,因為害怕剛剛生下孩子的母親遭受太大的打擊,醫(yī)院只好以“孩子的黃疸嚴重”為由,將剛出生的洋匡與母親隔離了一個月之久。
母子第一次相見的日子終于到了,在去見兒子的途中,母親被告知,她的兒子并沒有患黃疸,之所以至今不讓母子相見,是因為孩子的身體有些異樣。一直到母子見面之前的最后一刻,醫(yī)院依舊不敢將實情告訴母親。甚至,醫(yī)院連擔架和住院的空床位都準備好了:只等著母子見面之后,好及時搶救因無法接受兒子沒有手足而當場暈倒的母親。
但是,洋匡母親的表現(xiàn),卻令所有在場的人都驚異得幾乎要暈倒過去。
“真可愛啊!”母親脫口說出的這句話,與周圍在場的人預(yù)想的完全相反。事實證明,哭泣、驚慌失措、失去知覺、暈倒等等,人們所有這些預(yù)想與擔心,都是杞人憂天。
洋匡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母親第一次見到我時的感情,不是‘驚異也不是‘悲傷,而是‘喜悅?!婵蓯郯?——出生后一個月,我終于真正地‘誕生了?!?/p>
“有殘疾兒的家庭,大都會將孩子關(guān)在家里,盡量躲起來不見人。但我的父母親絕對不是這樣的人。他們?yōu)榱俗屩車泥従觽冎牢业拇嬖?經(jīng)常帶著我外出散步。”
“在我9個月左右的時候,有一天,我突然喊出了‘爸爸這個詞,那以后,我如同打開了話匣子。一歲左右的時候,我成了個‘饒舌小子。父親看到這樣的我感到非常有趣,買來四方的、繪有圖案的積木,開始每天給我‘上課?!?/p>
“這是什么?”“洗衣機?!薄斑@個呢?”“爸爸的眼鏡。”“那這個呢?”“報紙。”
“父親每天從公司下班后,一回家就反復(fù)不斷地這么給我上課。而母親只要有時間,就會拿起書本朗讀給我聽??梢哉f,我的父母親,都是典型的‘教育爸爸和‘教育媽媽?!?/p>
為了讓洋匡像普通孩子一樣成長,從上幼兒園,到上小學、中學、高中、大學,洋匡的父母都堅持讓孩子進入普通學校,與正常孩子一起學習和玩耍,并為此不惜多次搬家。洋匡開始要上小學的時候,最初幾乎遭到了所有公立小學和私立小學的拒絕,眼看只剩下前往“特殊學校”這一條路可走,洋匡的父母依舊不放棄最后一絲希望。他們領(lǐng)著洋匡去找學校的校長,讓7歲的洋匡當場演示他獨特的生活能力:他可以將筆夾在手臂的縫隙之中寫出漂亮的字,可以用牙咬住剪刀裁紙,甚至還可以自己吃飯、喝湯,因為沒有雙腿,幾乎是屁股著地般地在地面上移動……洋匡無與倫比的自理能力,讓校長和老師都看呆了,并深深折服。
成功就是毫無障礙地生活
洋匡在自傳中這樣描述自己的父母:“父親是個比我還要孩子氣的人,感覺就像我的朋友一樣。我們一起吃甜點,快吃到最后時,父親會毫不客氣地和我搶。父親對我說:‘因為你沒有兄弟,所以我得注意不能讓你變得任性。為此,我既做父親還做哥哥,瞧瞧我,實在了不起吧!父親是個十分講究的人,總是將自己打扮得很帥。包括我自己,也經(jīng)常想,即使年紀大了,也一定要讓自己帥氣得體,我想這一定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吧?!?/p>
談到母親時,洋匡敘述了這么一件事——
中學一年級的時候,我想和朋友們一起出門旅游,于是回家對母親說:“媽媽,今年夏天,我想和朋友一起去青森旅游?!边@是我第一次開口說出這樣的話,我預(yù)計母親會說:“和朋友一起去,太危險了,不行?!被蛘哒f:“我們不跟在你身邊沒關(guān)系嗎?”可是,母親的回答,倒令我不知所措起來:“是嗎,從幾號到幾號不在家呢?記得早點兒告訴我?!?/p>
“啊?好的,但為什么呢?”“知道你的日程,你出門的幾天,我們夫妻倆不也正好可以出去旅游?”
那年8月份,父母目送洋匡出發(fā)去青森之后,兩個人也一起去了香港旅游。
通常,障礙兒的父母,總是容易過度地保護孩子。過度保護孩子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孩子“可愛”,而更多的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可憐”。父母若心里認為孩子“可憐”,孩子也會敏感地察覺到這一點,于是也會跟著想到“自己真是個可憐的人啊”。
而洋匡的父母從不認為自己的兒子可憐。洋匡說,從小到大,他幾乎沒有“身體障礙”這樣的意識。經(jīng)常聽到有人說“超越障礙”“克服障礙”,可是這類表現(xiàn)在他的父母身上完全用不上,因為他們從不將他的“身體障礙”當成什么不得了的負面因素來對待。
長大成人的乙武洋匡,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名作家,其自傳《五體不滿足》一書的銷量就超過500萬冊。除了寫書,洋匡還是一位專業(yè)級體育評論家,除此外他甚至還到學校去任教,做一名小學老師。不久前,剛剛結(jié)束3年小學教師生活的洋匡,又重新執(zhí)筆開始新一輪的寫作。
正是父母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教會了洋匡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才造就了積極、樂觀而自信的作家乙武洋匡。
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千里馬,而做父母的,首先要學會該如何成為一名不僅善于挖掘孩子潛質(zhì)、還能以自己的言行給予孩子積極引導(dǎo)的“伯樂父母”。
有這么一句世人皆知的話:“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边@句話若用在父母與孩子身上,則可以是:“世有父母,然后有孩子。有才能的孩子常有,能發(fā)現(xiàn)孩子才能的父母卻不常有?!?/p>
世上沒有無才能的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是帶著獨特的天賦降臨人世的。只是孩子的天賦若不能被及時發(fā)現(xiàn)的話,那么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
孩子的父母,尤其是孩子的母親,是孩子降臨人世時最先接觸的人。如果說,為人父母者對于孩子的愛,源于血濃于水的天性與本能,那么,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悉心了解自己孩子的長處與短處,幫助孩子揚長避短,引導(dǎo)孩子的興趣與愛好,給予孩子自信與鼓勵,令他們成長為有獨立人格、獨立生活能力的人,則需要為人父母者愛的智慧了。
(晶晶亮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