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上述疾病的癥狀和病理機制各異,但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推手一胃酸。胃酸是人體分泌的消化液之一,可殺滅大部分隨食物進入人體的細菌,還能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對人體來說是大大的“功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功臣”變身為“內鬼”呢?
罪魁禍首——心理壓力和生活無規(guī)律
分析胃酸的化學成分,讓人嚇一跳,居然是稀鹽酸,這可是連金屬都能“吃掉”的家伙。人體的血肉之軀之所以能抵擋稀鹽酸的侵蝕,是因為胃黏膜表面的一層特殊物質能阻擋稀鹽酸的“進攻”。正常情況下,胃酸的消化作用與胃黏膜的抗消化作用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兩者相安無事。若是因為某些原因,胃酸分泌的數量增加或是胃黏膜的抗消化能力減弱,“功臣”就會變成“內鬼”。職場一族工作和生活節(jié)奏快,很多人整天不離咖啡,嗜食辛辣,胃酸和胃黏膜問的“拉鋸戰(zhàn)”便偏向了前者。
空腹痛和餐后痛——瓣識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
根據潰瘍發(fā)生部位,分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兩者表現相似,但病理基礎各異,治療的側重面也不同,究竟該如何區(qū)分呢?
心理壓力大、過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喝咖啡、飲酒,都會增加胃酸的分泌。胃酸的量超過黏膜的抗消化能力,就會誘發(fā)十二指腸潰瘍。這種情況屬于胃酸“絕對過剩”,所以疼痛多在空腹時發(fā)作,一般餐后3小時左右痛得比較厲害。有些患者甚至會在夜間痛醒,進食后疼痛緩解。胃潰瘍則不同,它是由黏膜抗消化能力降低造成的,屬于胃酸“相對過?!保弁闯T诓秃蟀胄r至1小時發(fā)作。
咳嗽久治不愈——胃食管反流病作崇
在食管和胃相連處有一個“閥門”——賁門,正常情況下只能單向開啟,胃中的酸性食糜不能反回到食管?;嘉甘彻芊戳鞑r,“閥門”松弛失去作用,酸性食糜反流到食管中,甚至會沖到咽喉和口腔,使食管和口腔黏膜發(fā)生充血、水腫、滲出等炎癥反應,出現燒心、胸骨后悶脹不適等癥狀,嚴重時還會出血。
胃食管反流病在西方國家發(fā)病率很高,統計資料顯示竟達51%!我國的發(fā)病率為6%左右,但在上海、北京等生存壓力較大的城市,發(fā)病率逼近10%。除了常見的反酸和燒心,由于胃酸對咽喉部黏膜的刺激,一些患者會有長期慢性咳嗽的癥狀。若反流的胃酸被吸入肺部,引發(fā)喘息、呼吸困難等癥狀,易誤診為哮喘。
藥到食養(yǎng)病可除
在不少人看來,反酸、胃痛、胃酸、噯氣只是小毛病,捱一捱就過去了,實在疼得厲害了就吃兩片胃藥。這樣的做法是很不科學的。胃藥的主要成分一般是堿性的鹽類物質,如小蘇打、碳酸鈣、氫氧化鋁等,進入胃內很快與胃酸發(fā)生中和反應,減輕或消除胃酸對黏膜和潰瘍面的刺激,疼痛自然就緩解了。但這樣的治療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胃酸分泌過量和黏膜抗消化能力降低的問題。只有在專業(yè)消化科醫(yī)生的指導下規(guī)范用藥,同時調整飲食結構和節(jié)律,才能真正做到藥到病除。
制酸劑的問世是患者的一大福音。從早期的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到如今廣泛使用的法莫替丁、奧美拉唑,都能從源頭上減少胃酸的分泌。對十二指腸潰瘍、胃食管反流病這樣胃酸“絕對過?!钡募膊。熜诛@著。至于胃酸“相對過剩”的胃潰瘍,除了使用制酸劑,還需要加用保護消化道黏膜的藥物。
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至為關鍵。要按時吃飯,少吃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你善待了胃,胃自然就會投桃報李。
包查包治有內鏡
癥狀較輕的消化系疾病患者,遵醫(yī)囑按時服藥就可以了。但如果出現急性并發(fā)癥,如出血甚至穿孔,就需要馬上手術治療。如今的微創(chuàng)介入療法已經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手術的固有觀念。
提到胃鏡,大家一定不陌生。將一根細細的管子從口腔插入,通過食管、賁門進入胃中,還可穿過幽門到達十二指腸。借助成像系統,可以直觀上消化道黏膜的全貌,充血、潰瘍、出血等都逃不過醫(yī)生的眼睛。如今醫(yī)學科技的進步,賦予了胃鏡更多的功能。在診斷的同時,可對局部的出血點進行電凝固治療,還能切除黏膜上的息肉、腫瘤等病灶。檢查與治療一氣呵成,避免了開腹手術帶來的創(chuàng)傷,不啻為患者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