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強,高 榮,鞠遠金,伍家勇,鐘巍然,黃世龍,張曉春,任自明,謝明菊,谷明禹,楊 高
(1.重慶市農業(yè)科學院特色作物研究所,重慶 永川 402160;2.重慶市巴南區(qū)農牧漁業(yè)局,重慶 魚洞 601320)
彩色馬鈴薯是指馬鈴薯的薯皮和薯肉具有多種不同顏色的獨特品種類型,不僅具備普通馬鈴薯的所有營養(yǎng)價值,還富含具有營養(yǎng)保健作用的天然色素(花青素)及其它重要營養(yǎng)物質,具有抗癌、抗衰老等功效[1]。生產實踐證明,采用馬鈴薯整薯播種不僅能避免切刀引起的馬鈴薯環(huán)腐病、黑脛病的傳播,杜絕紡錘塊莖病和X、S、M病毒的傳染,而且是提高產量、實現(xiàn)高產穩(wěn)產的一條有效措施[2]。
重慶地處長江流域,熱量充足,雨水豐富,光照較好,土壤條件適宜,作物宜種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馬鈴薯在重慶種植廣泛,是貧困山區(qū)和三峽庫區(qū)重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馬鈴薯是重慶第4大作物,全市常年種植面積31萬hm2,總產量509.5多萬t,均居全國第6位。但彩色馬鈴薯的種植及其產業(yè)開發(fā),幾乎為空白。本試驗采用正交試驗設計,研究了在整薯播種條件下,P肥、K肥和播種密度對彩色馬鈴薯品種產量的影響,旨在探索彩色馬鈴薯紫云1號在重慶市河谷淺區(qū)的適宜栽培密度和肥料用量及比例,為重慶市彩色馬鈴薯的生產提供合理的科學依據(jù)。
試驗在重慶市永川區(qū)渝西試驗基地進行。海拔314 m,試驗地為壤土帶沙,肥力中等偏上。供試馬鈴薯品種為紫云1號,由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提供。
本試驗采用L9(34)正交試驗設計,試驗因素與用量范圍見表1。
表1 正交試驗因素及水平Table1 Factors and levels of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采用完全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qū)長4.2 m,寬1.6 m,行距80 cm,2行區(qū)。小區(qū)間留走道,寬0.5 m。試驗地周邊設2行以上保護行。P2O5以基肥1次性施完,K肥以KH2PO4形式分別在4月17日和27日進行葉面噴施。播種時間為1月5日,全生育期灌水3次,中耕除草4次。4月7日,追施5%氮胺1次,氧樂果除蚜蟲一次。6月1日測產。
產量結果如表2所示,根據(jù)正交試驗設計計算原理,Ki:表示任一列上水平號為i(本試驗中i=1,2或3)時所對應的試驗結果之和。如在A因素中,第1,2,3號試驗中A取A1水平,所以K1為第 1,2,3號試驗結果之和,K1=4.29+4.08+4.97=13.34;同理可以計算出其他列中的Ki。
表2 正交試驗結果Table2 Result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R為極差,任一列上R ={K1,K2,K3}max-{K1,K2,K3}min。極差最大的列表示該因素對試驗結果的影響最大,即最主要的因素。由表2所示RC>RA>RB,因此各試驗因素對試驗結果從主到次的影響順序為:C(密度),A(P肥),B(K肥)。各因素內不同水平對試驗結果的影響大小依次為:A因素列K2>K3>K1;B 因素列 K2>K3>K1;C 因素列 K2>K3>K1。綜合上述試驗結果,本試驗的最優(yōu)方案為 C3A1B1,即每公頃純 P2O5施用量為 50 kg,KH2PO4噴施濃度為2‰,播種密度為75000株時產量最高。
P、K肥對馬鈴薯的生長發(fā)育和產量形成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生產上施用過多的肥料不僅浪費資源,又易造成馬鈴薯地上部分徒長,導致通風不良,易感病等問題。當前重慶市馬鈴薯生產普遍存在施肥過多的現(xiàn)象,而且在種植密度上不論何品種特性都采用同一密度,一般每公頃為45000~67500株,造成產量普遍偏低。
本試驗根據(jù)紫云1號品種栽培特性,通過合理密植,利用正交試驗設計,研究了P、K肥料及密度3因素交互作用下,對紫云1號整薯播種產量的影響和效應。優(yōu)化篩選得出紫云1號在試驗區(qū)整薯播種獲得高產的P最優(yōu)每公頃施肥量為純P2O550 kg,最合理密度為每公頃75000株,KH2PO4噴施濃度2‰。這一試驗結論,在重慶市海拔相近條件下,對彩色馬鈴薯紫云1號生產有參考價值,為示范推廣紫云1號整薯播種技術具有指導意義。特別是紫云1號與其它品種相比,需肥量較小,栽培管理要求較高,在滿足其優(yōu)化生產條件下,有更大增產潛力。
本試驗是在N肥為固定值的條件下實施的,對N肥和K肥基肥效應尚未進行探討,有待于今后進一步開展研究,使配套栽培技術更趨完善。
[1]王衛(wèi)強,黃世龍,鐘巍然,等.重慶彩色馬鈴薯產業(yè)的的應用前景初探[M]//陳伊里,屈冬玉.馬鈴薯產業(yè)與糧食安全.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9:102-104.
[2]趙懷勇,何新春,張恩和,等.N、K肥料與密度對整薯播種馬鈴薯產量的影響[J].中國馬鈴薯,2008,22(5):28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