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卉蘭 桑文華 栗克清 田桂平 張香云 劉海寧 趙明坤 徐 濤
精神分裂癥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精神疾病,病程遷延,其致殘率較高。給家屬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和經(jīng)濟負擔,會使其家屬長期處于不同程度的應激狀態(tài)[1]。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普遍存在焦慮、抑郁、擔憂、憤怒、無助等各種心理問題[2]。家屬的心理健康狀況反過來又會對患者的康復產(chǎn)生重要影響。目前,國內(nèi)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簡稱患者父母)的焦慮狀態(tài)、自尊和心理控制源之間的關系研究較少,為探討患者父母的焦慮狀況及與自尊和心理控制源之間的關系,豐富人們對患者父母心理特征的了解,為其心理干預提供理論依據(jù)。為此,我們采用狀態(tài)-特質焦慮問卷(STAI)、自尊量表(SES)及心理控制源量表,對 237名分裂癥患者父母進行了調(diào)查。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 2009年 9月~ 2010年 3月在本院門診和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父母共 237例。父親 117例,母親 120例,年齡 35~ 74歲(50.12±8.38)歲。文化程度大學本科 9例,大中專 30例,中學 141例,小學 57例。農(nóng)民父母172例。住院費用 212例為自費。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1 狀態(tài)—特質焦慮問卷(STAI)[3]狀態(tài)—特質焦慮問卷由 Charles D.Spielberger等人編制,由 2個分量表組成:第 1~20題為狀態(tài)焦慮量表 (S-AI),主要用于評定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時間或情景的恐懼、緊張、憂慮和神經(jīng)質的體驗或感受,可用來評定應激情況下的狀態(tài)焦慮。第 21~ 40題為特質焦慮量表(T-AI),用于評定人們經(jīng)常的情緒體驗。每一條目采用 1~ 4級記分,分別計算 S-AI和 T-AI量表的累加分,最小值 20,最大值 80,反映狀態(tài)或特質焦慮的程度,分值越高,表明被試的焦慮程度越高。
1.2.1.2 自尊量表(SES)[3]由 Rosenberg于 1965年編制。是測驗被試的自尊水平。該量表由 10個項目組成,最初設計是用來評定青少年關于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總體感受,設計中充分考慮了測定的方便。采用 4級評分:①表示非常符合;②表示符合;③表示不符合;④表示很不符合??偡址秶?0~ 40分,分值越高 ,自尊程度越高。
1.1.1.3 心理控制源量表 問卷采用 Levenson于 1981年編制的《內(nèi)控性、有勢力的他人及機遇 (IPC)量表》,該量表是自評量表 ,共 24個條目 ,含內(nèi)控性、有勢力的他人、機遇 3個分量表,每一分量表包含 8個條目,內(nèi)控性測量人們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夠駕馭他們自己的生活,有勢力的他人涉及了被試是否相信他人能夠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機遇量表測定一個人對機遇可以影響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與事情結果的相信程度[3]。
1.2.1.4 自編一般情況調(diào)查表 調(diào)查被試一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居住地,與患者的關系 (配偶或子女 )等。
1.3 數(shù)據(jù)處理 用 Epidata3.0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錄入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用 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分別做了t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線性回歸分析等。
2.1 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焦慮狀況 見表 1。將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狀態(tài)焦慮與特質焦慮得分和全國常模(男、女)分別比較。
由表 1可見,在狀態(tài)焦慮(S-AI)和特質焦慮(T-AI)分量表上,精神分裂癥患者父親得分均顯著高于常模(P<0.05);而母親得分均顯著高于常模,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01)。提示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焦慮水平較高,母親的焦慮比父親更為顯著。
表 1 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與常模 STAI分值比較(±s)
表 1 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與常模 STAI分值比較(±s)
注:*P<0.05,**P<0.01,***P<0.001,下同。
調(diào)查對象 常 模 t父親 狀態(tài)焦慮(S-AI)44.56±11.79 39.71±8.89 2.570*特質焦慮 (T-AI)43.38±10.4243.38±10.42 2.647*母親 狀態(tài)焦慮(S-AI)50.40±11.57 41.11±7.74 5.080***特質焦慮 (T-AI) 47.45± 9.84 41.31± 7.54 3.947***
2.2 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焦慮與自尊及心理控制源的關系特點 見表 2。為了進一步了解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焦慮與自尊和心理控制源的關系,本研究采用 Pearson相關分析法進行分析。
表 2 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焦慮與自尊及控制源的相關(r)
表 2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狀態(tài)焦慮、特質焦慮得分與自尊呈顯著正相關。狀態(tài)焦慮與特質焦慮呈顯著正相關。分裂癥患者父母焦慮水平與有勢力的他人、機遇分量表呈顯著正相關。與內(nèi)控性無明顯相關性。
2.3 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自尊、心理控制源對狀態(tài)焦慮的回歸 見表 3。為了深入探討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的自尊、心理控制源中哪些維度對狀態(tài)焦慮有顯著的預測作用,以狀態(tài)焦慮得分為因變量,以一般情況調(diào)查量表中 25項、特質焦慮(T-AI)得分、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各因子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Stepwise),結果顯示,只有特質焦慮(T-AI)進入了回歸方程。多元相關系數(shù)為 0.841。篩選出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狀態(tài)焦慮有明顯影響的因素為:T-AI。
表 3 影響患者父母狀態(tài)焦慮(S-AI)得分因素逐步回歸分析 (α=0.05)
本調(diào)查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父親的狀態(tài)焦慮和特質焦慮得分明顯高于常模,而母親得分均顯著高于常模,有非常顯著性差異。提示患者父母的焦慮水平較高,母親的焦慮比父親更為顯著。這與馬黎君等[4]研究結果一致。精神分裂癥患者因復發(fā)率高,在婚姻、就業(yè)等方面受到嚴重影響 ,疾病遷延,家庭經(jīng)濟負擔重,從而使其父母心理問題更加明顯。而且本次調(diào)查對象大部分來自于農(nóng)村,經(jīng)濟收入水平較低,文化程度較低,而且付費方式大多為自費。有研究表明[5],文化程度、經(jīng)濟收入水平和付費方式與患者家屬的焦慮程度密切相關。家屬由于文化程度較低,精神衛(wèi)生知識相對匱乏,加之經(jīng)濟狀況欠佳,因而容易產(chǎn)生迷茫焦慮。母親的焦慮水平明顯高于父親,可能和女性的生理特點有關,女性依賴性強,敏感,脆弱,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低,缺乏良好的社會保障,面對應激事件時心理承受能力差,長時間、過高的焦慮狀態(tài)就會轉化成一種焦慮性人格特質。
本研究結果顯示,分裂癥患者父母的狀態(tài)焦慮、特質焦慮分與自尊呈顯著正相關。和文獻報道不一致??赡苁且驗楦咦宰鸬漠愘|性問題。也有學者從自尊的測量方法角度支持了高自尊異質性的存在[6]。
心理控制源來自 Rotter的社會學習理論,表明個體對事件結果與自身行為之間關系的看法。已有研究表明,控制源與社會適應及心身癥狀等都存在較密切的關系[7-8]。本研究顯示患者父母的焦慮水平與機遇、有勢力的他人均存在顯著正相關。與內(nèi)控性顯示為負向關系,沒有明顯相關性。這表明外控性強的人更難于應付緊張的生活環(huán)境;而內(nèi)控性強的人較積極追求有價值的目標。
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顯示,特質焦慮是影響狀態(tài)焦慮的重要因子。這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狀態(tài)焦慮有明顯影響的因素為特質焦慮?;颊吒改柑刭|焦慮對狀態(tài)焦慮傾向有顯著的正向預測,患者父母特質焦慮得分越高,越容易發(fā)生焦慮。特質焦慮是相對穩(wěn)定的,作為一種人格特質且具有個體差異的焦慮傾向;狀態(tài)焦慮是一種短暫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特質焦慮涉及焦慮傾向中相當穩(wěn)定的個體差異,焦慮特征越強烈,個體越有可能在受威脅的情景中經(jīng)歷更高度的狀態(tài)焦慮[9]。
總之,本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有較明顯的焦慮情緒,這種焦慮情緒致使患者父母心身處于一種不健康狀態(tài),嚴重的會影響其工作生活?;颊吒改傅男睦斫】禒顩r也會影響到患者的疾病復發(fā)率、回歸社會幾率和社會功能等康復指標。為此,精神病醫(yī)院的醫(yī)務人員在關注精神分裂癥患者自身癥狀的同時,還要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減輕他們的壓力,從而消除其焦慮情緒,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1]MacCarthy B,Kuipers L,Hurry J,et al.Counselling the relatives of the long-term adult mentally ill.I.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n relatives and patients[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8,154(6):768-775
[2]Martens L,Addington J.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family members of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J].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1,36(3):128-133
[3]汪向東,王希林,馬宏.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 [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增刊 ):238-241,318-320,332-334
[4]馬黎君,張彩珍,陳海萍.門診精神病患者家屬焦慮、抑郁狀況調(diào)查分析與對策 [J].中國臨床康復,2002,6(9):1326-1328
[5]趙桂霞,梁先鋒.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屬焦慮程度的臨床調(diào)查及護理對策[J].現(xiàn)代護理,2004,10(6):530-531
[6]張向葵,田錄梅.自尊只有高低之分嗎 [J].心理學探新,2006,(3):21-22
[7]車麗萍.大學生成就動機、性格特征、控制源與自信關系的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3,9(2):26-30
[8]全東明,劉珍妮,李剛.海洛因依賴者心理控制源 [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1,10(3):217-218
[9]傅麗萍,葉苑,陳慶良.82例入城外地民工的焦慮狀況探析 [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0(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