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解品啟
頑固性心力衰竭是指經常規(guī)的抗心力衰竭治療,包括去除誘因、休息、氧療、限鹽、利尿、強心、擴血管等療效不佳或心力衰竭的臨床表現繼續(xù)惡化者。該病是大多數心血管病的最后歸宿,是臨床上常見危重癥,病死率高,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和健康。頑固性心力衰竭單純西藥治療比較棘手,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64例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取得了較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住院治療的頑固性心力衰竭病人128例,心功能分級按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1],除外急性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臟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內分泌系統(tǒng)、造血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4例,男35例,女29例;年齡44歲~82歲,平均 64.89歲;病程10個月至16年,平均 9年;其中冠心病25例,高血壓病 13例,肺心病12例,擴張型心肌病6例,風濕性心臟病8例;心功能Ⅳ級者38例,Ⅲ級者26例。對照組64例,男34例,女 30例;年齡42歲~80歲,平均63.13歲;病程9個月至15年,平均8年;其中冠心病 28例,高血壓病14例,肺心病10例,擴張型心肌病3例,風濕性心臟病9例;心功能Ⅳ級者36例,Ⅲ級者2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原發(fā)病及心功能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診斷參照Framigham心力衰竭診斷標準[2],心功能分級按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IVYHA)標準進行。64例病例均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且經內科綜合治療2周,心功能改善不明顯或達不到標準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吸氧、臥床休息、低鈉飲食等病因治療,根據病情選用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硝酸酯類,心功能Ⅲ級者給予洋地黃如地高辛,水腫者給予利尿劑。治療組在常規(guī)口服藥基礎上服用中藥補氣養(yǎng)陰活血益心湯,組方:人參、五味子各10 g,麥冬、黃芪、丹參各20 g,茯苓、澤瀉、益母草各15 g,炙甘草6 g。胸悶痰多者加瓜蔞皮20 g、葶藶子15 g、半夏10 g;腹脹惡心者加萊菔子10 g、枳殼10 g;陽虛畏寒者加制附子(先煎)10 g、桂枝10 g;水腫明顯者加冬瓜皮15 g、豬苓15 g;肝瘀血腫大者加鱉甲10 g、三七粉(沖服)3 g。水煎服,每日一劑,15 d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左室射血分數(LVEF)及臨床療效。
1.5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使用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 LVEF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LVEF比較(±s)%
表2 兩組LVEF比較(±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64 28.31±6.12 45.92±6.251)2)對照組 64 28.19±5.91 36.53±7.531)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頑固性心力衰竭屬于祖國醫(yī)學胸痹、心悸、支飲、水腫等范疇,病位主要在心,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氣虛、陽虛,陽虛日久,必損于陰,出現“無陽則陰無以生”的病理狀況,加之頑固性心力衰竭長期治療過程中,過多應用溫燥、利下等藥物,損傷陰津,出現口干乏力、五心煩熱、小便短赤、肌膚甲錯、形體消瘦等氣陰兩虛之證。心氣虧虛,推動乏力,瘀血內阻,“血不利則為水”,故標實為血瘀水泛。因此,頑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療以益氣養(yǎng)陰為主要治則,并輔以活血利水。補氣養(yǎng)陰活血益心湯中人參、麥冬、五味子共同組成生脈散益氣養(yǎng)陰;黃芪補益心氣;丹參、益母草活血化瘀以暢血行,血行則水利,其中益母草又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茯苓、澤瀉利水消腫;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湊益氣養(yǎng)陰,活血利水之功?,F代藥理研究證實生脈散具有增加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排血量的作用[4]。黃芪有正性肌力作用,有擴血管、抗缺氧 、強心利尿等功能。丹參、益母草有擴張血管、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茯苓、澤瀉、益母草具有利尿的作用,可減輕心臟前負荷。諸藥合用可以改善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提高LVEF。因此,益氣養(yǎng)陰,活血利水法是中醫(yī)治療頑固性心力衰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1]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85.
[2]元伯民.心血管病診斷標準[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1:21-22.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77-85.
[4]成都中醫(yī)學院.中藥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8:28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