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瑩
【摘要】縱觀中國繪畫史上的成功者,皆是能夠恰到好處地把技巧化為意境,把自然界的神韻提高升華,將自己的感情滲透到作品之中。用藝術表現(xiàn)一種觀念和思想。中國畫的意境是中國畫最具回味的特征,畫家創(chuàng)作的心境在意境的構成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八大山人;中國畫;藝術的本質;意境;筆墨
中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博大的文化淵源,講究神似,更講究意境。所謂“意境”,指畫家通過描繪人物、事物、場景,使欣賞者思想受到感染而產生共鳴,以正確的審美觀和道德水準,領悟蘊含和昭示的深刻人生道理及宇宙意義的更高境界。而意境堪稱是中國畫的靈魂。八大山人作為中國繪畫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人物,其繪畫造詣極深,內涵極為豐富、博大,尤以花鳥畫為最勝,可以說把藝術的本質發(fā)揮的淋漓盡致,本文以八大山人為例略作闡述。
一、“意”與“境”的關系
藝術是自然和生活的一種再現(xiàn)。意是主觀的,是人的情思,境是客觀的,是景是物。古人云:“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山水無情我有情,把對大自然的真情、真是的感受轉換成視覺語言,創(chuàng)造一種物我合一的即景即情,筆墨精妙的佳構妙想,寓情于描述中。意是寄情,境是心造,情景交融是作品的“意境”也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藝術的情感本質。“情感”是一切藝術都必須具備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如八大的花鳥畫,荷花、小鳥,本事平常的動植物,在生物教科書里它們只是插圖,沒有任何感情的描摹,而非藝術形象。而在八大筆下的小鳥。瞪眼魚,卻是包含了感情的、人格化了的物象。因而是藝術形象。這源于藝術形象不是對事物形象的純客觀描寫,任何藝術形象都會在情感的作用下發(fā)生符合目的的變形,或增或減,或強化、或刪除變化,八大的瞪眼魚用寥寥幾筆畫出魚身,重點強化了魚的眼睛。這是把魚的形象人格化了。這其實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本褪钱嬛兄锘鳟嬚弑旧?情寄于物,物染人情,自得其神韻,這就是所謂“天人合一”之境。
此外,八大山人的筆墨清脫,他把倪云林的簡約疏宕,王蒙的清明華滋推向更純凈、更酣暢的高度。那是一種含蓄蘊藉、豐富多彩、淋漓痛快的藝術語言。古今中外,凡能有八大山人這種絕妙手段的畫家,便堪稱大師。對于狂肆其外,枯索其中的寫意畫家,八大山人的用筆更足資龜鑒。原來中國的潑墨寫意的要則是綿里藏針,決不以生硬霸悍為目標。是藝術情感與思想情感融合為一的情感。
意境是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上面我們提到意境是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物我同一的藝術形象。一般說來,景、形、物是實,情、神、我是虛。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互補,虛實相生,構成了千變萬化,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
《荷花水鳥圖》咋一看我們看到水中一塊孤石上立著一只孤鳥,旁邊幾株即將衰敗的荷花,整個畫面是一幅墨荷生動,各有姿態(tài),意趣盎然的畫面,然而透過這幅畫面我們能體會到作者面對復興無望的明王朝的現(xiàn)實和滿腔的悲憤,同時也寄寓作者對統(tǒng)治者輕蔑的倔強性格。這就是“以實為虛”,用實來表現(xiàn)虛,沒有實就沒有虛。
二、意境與情感
“一切的藝術都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一切藝術作品都是抒發(fā)作者的內心情感?!?八大山人的花鳥畫作中也反映了他的現(xiàn)實。
八大山人有一首題畫詩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边@第一句“墨點無多淚點多”,夫子自道,最言簡意賅地說出了他繪畫藝術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著他所提示的這條線索,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賞這位畫家的偉大藝術作品。
情是靈魂,景是表現(xiàn)。《荷花水鳥圖》畫孤鳥一只,獨立石頂,上方斜壓殘荷一片,形象單純。我們透過這樣的一幅畫面感受到了一片孤獨寂寞的氣氛,那是什么呢?是當時社會的黑暗、蕭條?作者的孤寂?無助?對社會的不滿?當時的敗落?也許都包含,究竟是什么,誰也說不清楚。同時也有朦朧性和模糊性,可以說這都是我們的猜測、考證而已,可以說以上幾種情況均包含,是作者一種發(fā)泄,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極度憤慨。這里所塑造的筆墨物象絕不是往常那種賞心悅目之玩物,而是一種心靈的震顫和激情的宣泄。
他在思想情緒上苦悶、忿然、無出路,故而在藝術行為上作顛狂狀,在書畫中把“八大山人”或寫成“笑之”,或寫成“哭之”。他無所顧忌的精神狀態(tài),也從另一方面促使其手筆縱放,造型夸張,不泥古法,柳暗花明般地成就了他的繪畫藝術,繼明代林良、徐渭之后,另開花鳥大寫意的新生面。
他的作品《荷花水鳥圖》就深刻的反映了作者情景交融的藝術情感和藝術形象。在生活中不被人們所重視的荷花、水鳥、亂石在作者的畫面中被賦予了人的情感因素,因此變成了藝術形象。而八大山人朱耷的作品也他本人的身世遭遇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朱耷是明寧王朱權的后裔,明代滅亡之后,作為皇族后裔的他受到巨大的打擊,為逃避政治上的迫害,不做異族的順民,他毅然決定削發(fā)為僧,他的政治遭遇和殘酷的現(xiàn)實在這幅畫中也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他畫的《荷花水鳥圖》:孤石倒立,疏荷斜掛,一只翻著白眼的縮脖水鳥獨立于小頭朝下的怪石之上。從他的這一類作品中,人們很容易察覺作者怪誕、冷漠、高傲、孤獨、白眼向人的個性特征。這與作者當時的孤獨、冷漠、高傲的情感是一致的。
藝術不僅表現(xiàn)現(xiàn)實美、而且還表現(xiàn)現(xiàn)實丑。但現(xiàn)實丑并不是客觀的、機械的照相,而是給表現(xiàn)現(xiàn)實丑的形象灌注了生氣,滲透進藝術家的情感。“百巧不如一拙”此其足耶。八大的畫面雖然只出現(xiàn)“一枝一葉、或枯枝殘荷,初觀沒有美的享受,但他卻喚起觀畫者的聯(lián)想——沒有表現(xiàn)在畫面上的美的意象,這是一個廣度和深度,這就是刪繁就簡。
他畫的《孔雀圖》(見下圖)中,畫的竹有葉無枝無“節(jié)”,暗含了對那時降清“二臣”的譏諷。孔雀尾巴上的三根雀翎則象征了朝廷一品大官的項上鎢砂,暗指當時的江西巡撫大人宋葷。這幅畫里的孔雀,不是給人以美感,而是賦予了作者憤怒、蔑視的感情,上面的危崖有欲傾之勢,而孔雀所站的石頭,下面重心不穩(wěn),有隨時傾倒的危險,這些都是漫畫的表現(xiàn)手法,而八大以極簡的筆墨出之。畫之不足,又配之以詩。這是一幅淋漓盡致的諷刺畫,而從筆墨來欣賞,它又是一幅完美的水墨畫。他的筆墨粗獷奔放,流露出一股不可遏止的怒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觀者看后與作者達到共鳴。作者作畫常取枯枝敗葉,孤影怪石,表現(xiàn)其心中那種殘山剩水,地老天荒的精神世界。他作畫的“純用減筆”和筆墨酣暢,內蘊胸逸,心手通貫的表現(xiàn)效果,具有強烈的藝術個性。從抽象繼承法的角度講,這對中國畫創(chuàng)作、筆墨形式和大寫意花鳥畫發(fā)展是有一定貢獻的。
三、意境與筆墨
繪畫的意境需要筆墨來完成。所謂的“意在筆先”,“意”是指“意境”,“筆”就是“筆墨”,意境籍筆墨而得以存在。筆墨的特殊意義在于它不僅具有強烈的形式美,而且也是使中國畫藝術獨步世界藝壇的生命線。是中國一千多年來一代代現(xiàn)任智慧的結晶。
中國畫的美就在筆墨。它講究筆精墨妙,是一種精神境界??匆环髌芬屑毱肺端墓P墨之美,體會其語言、色彩、線條、水色的表現(xiàn)特色,以及欣賞筆墨本身所含的力度美、韻律美、動態(tài)美、氣勢美和意境美。由于畫家的個性不同,對筆墨的使用也不盡相同。朱耷的就主張一個“省”字,往往以極其精簡的筆墨表現(xiàn)復雜的事情。在他筆下,無論是小鳥、小魚、小雞、還是一花、一木、一石,均廖廖數(shù)筆,似乎已到了不能少一筆的境地,但卻能畫出對象的質感和立體感,非常的生動。特別是小鳥神態(tài)的刻畫上,用筆簡練,廖廖數(shù)筆而人格化的一種情態(tài)就生動地展現(xiàn)在畫面上。八大山人的“省”不是形象的簡單化,而是畫家通過對大自然的精細觀察、積累,把真實的物象進行高度概括,加其以藝術夸張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水鳥寥寥數(shù)筆就畫出了鳥的身體,重點強化了它的眼睛,瞪著白眼,達到了傳神的目的。作者的感情和他所畫的荷花、水鳥、巨石是一致的,可以說荷花、水鳥就是作者,作者就是荷花、水鳥,達到了作者與荷花水鳥的同一。這其實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就是“澄懷觀化”就是畫上之物化做作者本身,情寄于物,物染人情,自得其神韻,這就是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
意境是不可言傳的藝術形象。意境中最令人沉吟玩味,不可忘懷的境界就是不可言傳的藝術效果。古人常說的“言有盡而意無窮”、“言盡意不盡”、“意到筆不到”、“語語明白如話,而言外有無窮之意”,就是說的不可言傳性,它是意境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總之,八大山人的藝術境界、藝術格調是前無古人的。如果我們將繪畫分為三個層次,即第一層次崇“形”,第二層次求“形”,第三層次追求“情”。那么八大山人無疑是最高層次的。他以不能再少的筆墨,人格化的形象和奇特構圖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開創(chuàng)了元明以來所沒有的新風貌。與他同時代的石濤稱他為“眼高百代古無比,書法畫法前人前”。 鄭板橋評價八大山人的畫“橫涂豎抹千千幅,墨點不多淚點多”。有位大師曾說過"故善畫者,必意在筆先.寧可意到而筆不到,不可筆到而意不到.意到而筆不到,不到即到也.筆到而意不到,到猶未到也!"我認為這很好的表達了國畫中意境的精髓!
【參考文獻】
[1]《藝術學概論》 楊琪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24頁
[2]《中國書畫》徐建融、邵捷著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7年5月 第84頁
[3]《中國畫論》 劉萬鳴著 河北美術出版社 2006年9月 第96頁
[4]《美術大觀》1999年第12期第24頁
[5]《中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6]《八大山人研究》1986年10月第一版 第110頁
[7]《國畫的靈魂意境》 姜華 200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