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李正洙 ,曲柏宏 ,3
(1.延邊大學(xué)農(nóng)學(xué)院,吉林 龍井 133400;2.延邊華龍集團果樹農(nóng)場,吉林 龍井 133400;3.延邊大學(xué)研究生院,吉林 延吉 133002)
蘋果梨是梨屬植物中較特殊的品種,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它同時具有白梨、砂梨和秋子梨的血統(tǒng),特別是其果實能全面著色,在白梨、砂梨中實屬罕見[1]。有關(guān)果實著色機理的研究很多涉及到果皮色素含量變化的影響,如在蘋果上的研究表明,果實著色與果皮色素含量變化密切相關(guān)[2-4]。筆者以延邊蘋果梨為試材,測定不同時期套袋后果皮色素含量的變化,以期為紅色梨栽培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
供試樹種為20年生蘋果梨樹。
試驗在延邊華龍集團果樹場綠色蘋果梨示范基地進行,套袋的時期分盛花后 30、40、50、60、70 d共5個時期處理。以上處理均在采前15 d開始進行解袋處理,果實于10月初采收。自套袋后間隔20 d取樣一次測定其色素含量。
采用丙酮乙醇法提取果皮葉綠素、類胡蘿卜含量。按Arnon[5]公式計算葉綠素a、葉綠素b和總?cè)~綠素的含量,按波欽諾克[6]報道的方法計算類胡蘿卜素含量。果皮中花青苷含量參照仝月澳[7]的方法。
套袋對蘋果梨果皮葉綠素素含量產(chǎn)生了明顯的影響。不同時期套袋蘋果梨果皮葉綠素含量變化趨勢與對照基本一致,呈下降趨勢,套袋果葉綠素含量遠低于對照果,套袋時期越早,其葉綠素含量越低,套袋后60 d之前下降趨勢較緩慢,60 d以后急劇下降??傮w來說,套袋大大地抑制了蘋果梨果皮葉綠素含量的合成(圖1)。
圖1 不同套袋期對蘋果梨果皮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套袋蘋果梨果皮類胡蘿卜素含量變化呈波浪式,在果實生長前期其類胡蘿卜素含量呈下降趨勢,套袋后30~60 d類胡蘿卜素含量積累加速,在套袋后60 d形成一個高峰,隨后下降,采前20 d加速合成。套袋后果皮類胡蘿卜素含量低于對照果。果實解袋后,無論是套袋果還是對照果類胡蘿卜素含量均有上升趨勢(圖2),說明套袋對類胡蘿卜素合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圖2 不同套袋期對蘋果梨果皮類胡蘿卜素含量的影響
從圖3可以看出,對照果果皮花青素含量從始至終呈緩慢上升趨勢,果實套袋期間果皮花青素含量明顯低于對照果,含量接近于零,各處理間花青素含量變化差異不明顯。套袋果解袋后,無論其套袋時期早晚,其花青素含量均有較大幅度上升,其中,盛花后40 d套袋的處理上升幅度最大,為17.8 mg/g,明顯高于其他處理和對照,較對照高出1.7倍。
李學(xué)強[2]研究表明,套袋后葉綠素、類胡蘿卜素的含量明顯下降,而且套袋越早下降越多。套袋后葉綠素總的趨勢雖和對照非常相似,但果皮中類胡蘿卜素含量的趨勢卻發(fā)生了變化。套袋對花青素的合成有影響,有使花青素的合成減少的趨勢。王少敏[4]研究得出,紅色蘋果品種,不同品種、同一品種不同著色狀況之間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差別不大,花青素含量卻有很大差別,花青素含量對蘋果色澤起決定作用,其含量從低到高時果實依次表現(xiàn)出少量著色、大部分著色、著鮮紅色及紫紅色等不同色澤。
圖3 不同套袋期對蘋果梨果皮花青素含量的影響
本試驗在蘋果梨上得出了相似結(jié)論,套袋顯著降低了果皮葉綠素含量,套袋時間越早,果皮葉綠素含量越低;套袋同樣抑制果皮類胡蘿卜素含量,果實成熟期類胡蘿卜素含量積累較快;套袋顯著抑制花青素的合成,套袋期間,花青素含量始終處于較低水平,但解袋后期含量短時間內(nèi)即可超過對照果。各色素含量變化均有利于蘋果梨果實著色,綜合各方面因素可確定其最佳套袋時期,為提高蘋果梨果實著色效果、生產(chǎn)紅色蘋果梨提供理論依據(jù)。
[1] 曲柏宏,金香蘭,陳艷秋.梨屬種植資源的RAPD分析[J].園藝學(xué)報,2001,28(5):460-462.
[2] 李學(xué)強,李秀珍,李作軒.套袋時間對梨果皮色素和果實品質(zhì)的影響[J].河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2004,24(1):40-43.
[3] 程存剛.套袋對富士蘋果果皮葉綠素和花青苷含量的影響[J].中國果樹,2002,(4):9-10.
[4] 王少敏,白佃林,高華君.套袋蘋果果皮色素含量對蘋果色澤的影響[J].中國果樹,2001,(3):20-22.
[5] Arnon D L.Copper enzymes in isolated chloroplasts:polyphenoloxidase in Beta vulgaisL[J].Plant Physiol,1949,(24):1-15.
[6] 波欽諾克.植物生物化學(xué)分析方法 [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1:255-259.
[7] 仝月澳,周厚基.果樹營養(yǎng)診斷法[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2,(1):l3-1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