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梅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qū)中醫(yī)院,山西呂梁03300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世界最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我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大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實際人數(shù)超過1.2億,病毒性肝炎及相關(guān)性肝病如肝硬化(LC)、肝癌(HCC),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常見病[1]。兒童時期感染HBV者,大多數(shù)轉(zhuǎn)變?yōu)槁愿腥綶2],并在以后可能發(fā)展為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對其今后生長發(fā)育和身心健康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HBV感染的快速、敏感的診斷方法,將顯著影響慢性HBV感染的流行及其不良后果的發(fā)生。為此,筆者檢測了呂梁市209名感染兒童HBV血清學模式和HBV DNA含量,以評價血清標志物和DNA檢測在兒童HBV感染中的診斷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209例血清標本采自呂梁市離石區(qū)中醫(yī)院和地區(qū)醫(yī)院兒科2007年1月~2009年10月住院及門診HBV感染者,其中,男 132 例,女 77 例,年齡為 0.5~12 歲,平均(7.3±2.6)歲。無菌收集患者血清標本并置-80℃冰箱中貯存?zhèn)溆谩?/p>
1.2.1 血清標志物檢測 使用上海科華生物工程公司試劑盒(酶聯(lián)吸附免疫法)檢測所有血清標本 HBsAg、HBsAb、HBeAg、HBeAb 和 HBcAb。
1.2.2 HBV DNA檢測 HBV DNA定量檢測試劑來自深圳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采用BIO-RAD i-Cycler熒光定量PCR檢測儀進行檢測。熒光PCR循環(huán)程序設置如下:37℃,5 min;94 ℃,1 min;95 ℃,5 s;60 ℃,30 s;42 個循環(huán);40 μl反應體系;60℃收集熒光信號,熒光信號收集時設定為Fam熒光素。檢測理論極限:125 copies/ml,實驗采用陽性截止值為≥500 copies/ml。
采用SPSS12.0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χ2)檢驗,所有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顯著性檢驗水準為 P<0.05。
209份標本根據(jù)HBV血清標志物(HBV M)陽性模式可分為四組,其中模式 1(HBsAg+、HBeAg+、HBcAb+)85 例,模式 2(HBsAg+、HBeAb+、HBcAb+)71 例,模式 3(HBsAg+、HB-cAb+)46 例, 模式 4 (HBsAb+、HBeAb+/- 、HBcAb+)7 例。HBV DNA陽性率在模式1、模式2、模式3、模式4分別為96.5%、35.2%、45.7%、14.3%。 各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88.556,P=0.000),見表 1。
表1 HBV M感染模式與HBV DNA陽性率的關(guān)系
乙肝血清標志物(HBV-M)的檢測是臨床診斷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病程發(fā)展的準確而可靠的依據(jù),也是診斷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標,但主要反映人體對HBV感染的免疫狀態(tài),沒有直接反映HBV在患者體內(nèi)的復制情況,更不能作為判斷患者是否具有傳染性的直接證據(jù);而PCR則可以準確反映出HBV-DNA的復制水平、病程變化和治療恢復情況等。PCR法檢測HBV-DNA直接反映病毒存在、活動性復制及具有傳染性的可靠指標,使得臨床醫(yī)生對于乙肝患者體內(nèi)的HBV的復制以及傳染性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從而也更有利于臨床HBV感染的診斷、治療方案選擇及療效的判斷。本研究 HBV DNA 陽性率在模式 1 (HBsAg+、HBeAg+、HBcAb+)、模式 2(HBsAg+、HBeAb+、HBcAb+)、模式 3(HBsAg+、HB-cAb+)、 模式 4 (HBsAb+、HBeAb+/- 、HBcAb+) 中分別為96.5%、35.2%、45.7%、14.3%,與文獻[3-4]檢測 HBV DNA 的結(jié)果基本相符。同時本研究結(jié)果說明HBsAg的存在特別是HBeAg的出現(xiàn),乙肝病毒的復制非?;钴S,HBsAg和HBeAg可作為臨床HBV感染和強傳染性的重要指標;但隨著HBeAg/HBeAb的陽性轉(zhuǎn)換,并不是所有的感染者HBV-DNA都隨著轉(zhuǎn)陰,相當一部分HBeAb陽性的所謂小三陽患者HBV-DNA持續(xù)陽性。
綜上所述,HBV-M與HBV DNA二者之間互有聯(lián)系但又有所不同。筆者建議采用熒光PCR方法對乙肝血清學標志物陽性的兒童進一步作HBV DNA檢測,以判定疾病的嚴重程度及傳染性高低,以指導醫(yī)務人員盡早采取積極合理的防治方案,防止患兒病情惡化或慢性化及個體間的傳播。
[1]姚集魯,高志良,彭曉謀,等.病毒性肝炎臨床診治的基礎與應用研究[J].中山醫(yī)科大學學報,1999,20(1):169.
[2]謝新寶,朱啟镕.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和阻斷的研究進展[J].傳染病信息,2006,19(3):101-102.
[3]王曉東,李秀全,李鳳煥,等.慢性乙肝血清標志物與HBV DNA水平的關(guān)系[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6,27(12):1070-1072.
[4]許鐵軍,曹遠陸,喬春格,等.乙型肝炎血清標志物與HBV DNA含量的相關(guān)性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6,3(6):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