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p>
(牡丹人民醫(yī)院,山東 菏澤 274015)
中藥配合足浴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研究
趙福俊
(牡丹人民醫(yī)院,山東 菏澤 274015)
中草藥;足浴;糖尿病/并發(fā)癥;周圍神經(jīng)病變/病因學;周圍神經(jīng)病變/治療
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DPN)是糖尿病(DM)最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率占DM患者的60%~90%,如果遇到外傷與感染極易發(fā)生潰瘍,不易愈合,從而導致截肢,使患者致殘,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生活不便。本研究通過中藥益氣通脈湯口服與桂枝透骨湯外洗,與彌可保治療DPN對比觀察,臨床療效滿意?,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糖尿病門診自1998年11月至2008年8月的門診與住院患者。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全部入選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為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FBG≥7mmol/l或2hPG≥11.0mmol/l或兩者均滿足。
合并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標準,采用中華醫(yī)學會1995年糖尿病學會,第一屆全國糖尿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糖尿病足檢查方法及診斷標準”,依據(jù)經(jīng)典的Wangner分級法,選0-1級患者。0級:皮膚無開放性病灶。表現(xiàn)為肢端供血不足之皮膚涼,顏色紫褐,麻木疼痛,痛有定處,狀如針刺,感覺遲鈍或消失,足背動脈搏動減弱。1級:肢端有開放性病灶。水皰,血皰,雞眼及其他皮膚損傷所引起的皮膚淺表潰瘍,但病灶尚未累及深部組織。足背動脈博動微弱并有0級皮膚癥狀。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均符合中醫(yī)消渴病診斷標準屬于氣虛血瘀,寒凝脈絡型。主癥:四肢麻木發(fā)涼或疼痛。
1.2.3 排除標準:年齡<10歲或>80歲者;糖尿病有嚴重心、肝、腎、眼底出血并發(fā)癥或有精神病者。對治療方案不能配合,不適合接受本治療方案者。
將符合以上條件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18例,男 62例,女 56例,年齡 24~76歲,平均 53歲;DM病程3個月~18年,平均12年。對照組68例,男性41例,女性 27例,年齡28~78歲,平均 56歲;DM病程2個月~20年,平均10.8年。兩組性別、年齡和病程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
1.3 觀察項目
1.3.1 臨床癥狀 主要觀察肢體麻木疼痛發(fā)涼等癥狀的改善情況,并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足部皮膚顏色溫度變化。
1.3.2 神經(jīng)傳導速度變化 測量正中、腓總神經(jīng)的運動神經(jīng)傳導速度和正中、腓腸神經(jīng)的感覺神經(jīng)的傳導速度,用藥前后各測一次。
1.3.3 觀察血流變化 治療前后全血黏度、血漿比黏度、纖維蛋白原及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剛性指數(shù)的變化。
1.3.4 觀察項目 治療前后FBG、2hpG、HbA1c、TG.TC.LDL的變化。
1.3.5 安全性觀察 治療前后血、尿常規(guī),心電圖、肝腎功能、血壓心率等改變。
1.4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糖尿病基本治療:控制飲食,適當?shù)慕】颠\動,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嚴格控制血糖,嚴格控制血脂、血壓。治療組中藥益氣通脈湯組成:黃芪15g,丹參30g,桃仁 12g,紅花12g,當歸 12g,元胡12g,全蟲6g,川牛膝15g。每次300ml,每日1劑。中藥洗劑桂枝透骨湯組成:干姜6g,桂枝 10g,透骨草 30g,皂針 18g,乳香 10g,沒藥10g,威靈仙 15g。加水浸泡1h,煮沸后再煮 30min,待藥液溫度降至到45°C左右開始泡足,每次30min,每日2次,3周一療程。
1.5 療效標準 顯效:0級患者皮膚顏色溫度恢復正常,下肢麻木發(fā)涼、刺痛或灼痛和感覺遲鈍等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1級患者水泡、血泡吸收,創(chuàng)面愈合,血流速度明顯改善,基本在正常范圍。有效:患肢麻木疼痛發(fā)涼、顏色紫褐、感覺遲鈍等臨床癥狀有不同程度好轉,血流速度有所改善,但未達正常范圍。無效:各項指標達不到以上標準者。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顯效48例(40.7%),有效 64例(54.2%),無效6例(5.1%),總有效率94.9%。對照組:顯效2例(2.9%),有效40例(58.8%),無效26例(38.3%),總有效率61.7%。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治療組比對照組更顯著(P<0.01)。2)兩組患者 FBG、2hPG、TG、TC HbA1c治療前后均無顯著差別(P>0.05)。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提示兩組血糖血脂、糖化血紅蛋白均控制在規(guī)定范圍內,可排除血糖血脂對研究結果的不利影響,使治療前后的血流變和神經(jīng)傳導速度具有可比性。3)兩組治療前后血流變指標變化可從表1中看出,兩組治療前全血黏度均高,其他也超出正常,說明DPN患者血液呈高黏狀態(tài),治療后治療組血粘度明顯下降(P<0.01),對照組則降低不明顯(P>0.05),表明中藥配合足浴可明顯改善血流變異常。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變指標變化(±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變指標變化(±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
組別 全血高切黏度(mpa.S)全血低切黏度(mpa.S) 血漿黏度 紅細胞壓積(%) 纖維蛋白原(g/l)紅細胞剛性指數(shù)(TK)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7.68±1.215.21±0.98**7.48±1.086.60±0.9815.6±0.888.60±0.96*13.21±2.3211.2±0.201.88±0.221.62±0.20*1.82±0.221.76±0.210.52±0.010.46±0.01*0.53±0.020.49±0.013.98±0.763.52±0.72*3.96±0.663.88±0.581.16±0.200.98±0.13**1.16±0.201.12±0.18
2.4 神經(jīng)電生理檢測 測定正中、腓總神經(jīng)的運動神經(jīng)傳導速度和正中、腓腸神經(jīng)的感覺神經(jīng)傳導速度。從表2、表3中可見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神經(jīng)傳導速度有明顯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神經(jīng)傳導速度變化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神經(jīng)傳導速度變化情況(±s)
注:治療前后對比各項指標,*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 P<0.05,兩組治療前各項指標 P>0.05。
組別 正中神經(jīng)(m/s)左 右腓總神經(jīng)(m/s)左 右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44.68±5.2348.46±5.21*46.46±4.8948.21±5.12*44.81±5.1847.66±4.89*44.63±4.2347.38±4.28*38.21±3.8939.88±3.5238.56±4.6839.12±4.3237.98±4.3838.66±3.9839.66±3.6239.88±3.58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感覺神經(jīng)傳導速度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感覺神經(jīng)傳導速度情況(±s)
注:治療前后對比各項指標*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 P<0.05,兩組治療前各項指標 P>0.05。
組別 正中神經(jīng)(m/s)腓總神經(jīng)(m/s)左 右 左 右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48.16±4.2849.69±3.16*48.61±4.1250.12±3.2146.65±4.4250.23±4.5645.88±3.2247.21±3.0338.68±3.6240.02±3.5637.98±3.5839.98±2.9840.46±4.5243.21±5.1039.32±4.4240.61±3.12
2.5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與體征變化情況 從表4中看出治療組減輕肢體麻木刺痛、提高皮膚溫度、改善皮膚顏色由褐至正常及使足背動脈博動增強等臨床癥狀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臨床觀察表明,中藥內服外洗,可有效改善患肢血液循環(huán),迅速緩解臨床癥狀。
表4 治療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與體征變化(%)
表5 對照組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
2.6 治療前后各組血、尿分析及肝、腎功能、心電圖、血壓和心率未見異常變化。
2.7 不良反應。兩種治療方法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無中斷治療者,初步證明本法治療DPN是安全可靠的。
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及DM病程較長而病情未得到理想控制者,由于長期血糖不達標,糖代謝和脂代謝異常引起周圍血管和神經(jīng)病變。主要表現(xiàn)為脫髓鞘改變和神經(jīng)內膜的微血管壁增厚,透明性變性,毛細血管內徑變細,甚至阻塞。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1]。近年來,臨床實驗結果顯示:DPN有血管病變:包括股動脈、脛前后的動脈、足背動脈及中小血管動脈粥樣硬化;足的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狹窄。血流流變改變,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增強,血液纖維蛋白原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減退,血液凝固性增加。神經(jīng)病變:包括周圍神經(jīng)階段性脫髓鞘,神經(jīng)胞體和軸突變化;感覺神經(jīng)功能減退;運動神經(jīng)功能減退等。由于DPN發(fā)病機制的復雜性,使后期臨床療效差,因此重點在于早防早治。
中醫(yī)理論認為:DPN屬于消渴病日久而致,屬于“痹癥” 、“血痹”、“痛癥”、“痿癥”范疇 ?!吨T病源侯論.消渴侯》曰:“夫消渴者,……其病變,多發(fā)痼疽”,“消渴者久不治則經(jīng)絡壅澀,留于肌肉,變發(fā)癰疽”。中醫(yī)認為消渴日久,氣陰兩傷,氣滯血瘀,寒凝血瘀,瘀血內阻,絡脈不通,不通則痛所致,與西醫(yī)認為DPN的周圍血管的高黏狀態(tài)相一致。益氣通脈湯中黃芪為主藥,補氣而推動血行;丹參、桃仁、紅花、當歸養(yǎng)血活血,行氣化瘀止痛;元胡為止痛之圣藥,全蟲屬于活血通絡;川牛膝引血下行;其奏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足浴方中桂枝、干姜祛寒溫經(jīng)通脈,溫煦推動血行;透骨草、皂針舒經(jīng)通絡且透皮作用強,可引藥入內直達血脈經(jīng)絡;乳香、沒藥活血消腫止痛,且能生肌,對于水皰、血皰的吸收及創(chuàng)面的愈合多療效顯著;威靈仙為通絡止痛之妙藥[2]。諸藥配伍達到溫經(jīng)通脈、活血通絡、生肌止痛之效。配合藥液溫熱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擴張血管,使血流加快,從而改善周圍組織營養(yǎng),激發(fā)機體自身調節(jié)功能,緩解癥狀。結果顯示,中藥內服與足浴配合不僅明顯改善了DPN的臨床癥狀,還明顯提高DPN患者的運動和感覺神經(jīng)傳導速度,感覺障礙明顯減輕,同時又較好的改善了DPN的血流變,局部血流量明顯增加。
[1]王鋼柱.中醫(yī)疏肝調氣法治療糖尿病[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3-34.
[2]美.南希.圖切特著.糖尿病咨詢手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2000:297-310.
R243;R587.2
A
1008-4118(2010)01-0045-03
10.3969/j.issn.1008-4118.2010.02.24
201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