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鳳葉
精神分裂癥患者進入康復期,精神癥狀基本得到控制,面對現實生活,患者會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影響患者康復和生活質量。我們采用心理護理的方法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進行干預,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資料 選擇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療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CCMD-3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1];②臨床治愈或顯進;③自知力恢復;④無嚴重軀體疾病;⑤具有獨立填表能力;⑥年齡16~55歲。⑦SAS標準分>50,SDS標準分>52。共入組92例,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46例: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齡(24±1.54)歲;對照組46例:男23例,女23例,平均年齡(25±1.43)歲,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用藥等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利培酮片(維思通)治療,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2次/周,30 min/次。分別在入組時及三周末研究結束時,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2]和抑郁自評量表 SDS[2]各評定一次,并進行比較。填表時由護士講解,患者獨立完成。心理護理的實施:①集體心理護理:針對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疏導;②個別心理護理: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心理問題,采取一對一針對性地心理護理。了解患者的個性心理特征、家庭情況及工作狀況,鼓勵患者講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使患者通過傾訴緩解其壓力;分析患者產生負性情緒的原因,幫助其建立積極應對策略,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增強患者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及其自信心;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康復活動,通過娛樂和鍛煉,豐富患者的文化生活,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0.0軟件處理,并經t檢驗和χ2檢驗。
表1 研究前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
表1 研究前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
類別 時間 研究組 對照組t P SAS 入組時<0.01 >0.0542.78±10.54 41.93±11.16 0.37 >0.05研究結束時 29.53±10.23 39.63±10.34 4.71 <0.01 t 6.12 1.03 P<0.01 >0.05 SDS 入組時 43.67±11.21 42.98±10.12 0.31 >0.05研究結束時 32.46±10.07 41.32±10.46 4.14 <0.01 t 5.05 0.77 P
精神分裂癥的康復是一個緩慢復雜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精神癥狀的緩解,還包括社交功能、職業(yè)功能、家庭生活能力等社會能力再調整、再適應?;颊哂缮钍芫癜Y狀支配到逐漸面對現實環(huán)境,心理要經歷一系列變化,外在環(huán)境中的歧視與偏見,求職、社交過程中的挫折、困難,家庭生活中可能因疾病而造成的婚變,家庭關系緊張等,內在體驗中患者在疾病恢復中而獲得清醒感與理智使患者產生很強病恥感,進而產生自卑心理。作為對這些因素的反應,患者常常會在這一時期產生焦慮抑郁情緒。有關調查顯示:其焦慮發(fā)生率為49.17%[3],抑郁發(fā)生率為 32.1%[4]。作為一種負性情緒體驗,不僅有可能造成病情波動復發(fā),而且影響社會功能的恢復,進而影響整體康復效果,因此必須予以干預。
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護理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與既往研究結論較一致[5,6]。通過集體心理護理,可以幫助患者調整一些不合理觀念,及時疏泄壓抑情緒,讓其在較客觀把握自己的基礎上,建立起符合自己能力的預期目標,這樣可增強患者的自尊與自信心,提高患者的心理緩沖與調適能力,以較為樂觀的心態(tài)接受現實生活的挑戰(zhàn)。在解決共性心理問題的基礎上,我們還結合每個患者的個性特征,分別給予干預,就一些特殊心理問題,一對一進行溝通,幫助其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這兩方面反復實踐,靈活運用確保干預效果。
綜上所述,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及時的心理護理,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整體康復效果,應在今后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
[1]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75-78.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8.
[3]李梅香,秦志華,李寧.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焦慮抑郁情緒與應對方式調查.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12):2438-2439.
[4]李茹.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抑郁癥狀的調查分析.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4,7(5):49-50.
[5]虞與慶,張程赪.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心理護理.臨床身心疾病雜志,2007,13(1):73-74.
[6]張麗威.綜合心理護理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病人影響的效果評價.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