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澤新 崔國有 任艷蕾
腰椎間盤突出癥,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癥。筆者采用三步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0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全部患者均來自長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院住院及門診患者。
參照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標準。
3.1 治療組:采用以三步法為主的治療手法 第一步,準備手法:運用按推法、滾法、彈撥法、揉法、叩法對患處及周圍軟組織給予充分放松。用時13 min;第二步,治療手法:運用斜扳手法,以達治療之效,約半分鐘。方法:患者側臥,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在上屈曲放在健側小腿上,術者立于患者腹側,一手扶住患者髂骨后外緣,另一手置于病變腰椎棘突或對側橫突處,一肘放于患者肩前(與肩平),相互交錯用力,同時置于病變腰椎棘突或對側橫突處的手向腹側用力搬動,使腰椎復位;第三步,整理手法:運用牽抖法,進一步加大腰椎間隙,促進突出髓核還納。持續(xù)15 s后,并大力抖動患者下肢,反復3次,用時1 min。應用三步法治療1次/d,每次用時15 min,一個月為一療程。
3.2 對照組 給予口服腰痛寧膠囊(承德頸復康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生產(chǎn) 國藥準字:Z13020898)口服治療,3粒/次,3次/d,口服。療程:一個月為一療程。功能主治:溫經(jīng)通絡,散瘀止痛。
4.1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
4.2 治療結果
4.2.1 兩組間療效的分析 經(jīng)秩和檢驗表明:兩組總療效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兩組間療效的分析(例,%)
4.2.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與體征積分比較 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組間治療前比較P>0.05,說明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治療組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P<0.05,對照組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P<0.05,說明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積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積分明顯低于治療前積分;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說明治療組積分下降較對照組明顯。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與體征積分比較(分)
王某,男,55歲。因腰痛6個月,加重7 d,收入院治療。查:腰部肌肉緊張,L2-S1棘突間及兩側旁開1cm壓痛(+),無放射痛,叩擊痛(+),左側環(huán)跳穴壓痛(+)。腰部活動度:前屈 10°,后伸 10°,左側屈 10°,右側屈 10°,左右側旋各 10°。直腿抬高試驗:左側55°,右側70°,加強試驗(+)。屈頸試驗(-),雙側“4”字試驗(-)。左側膝腱反射略減弱,雙側巴彬斯基征(-)。腰椎 MRI示:腰 2/3、3/4、4/5、腰 5/骶1 間盤變性伴突出,相應硬膜囊受壓,以腰5/骶1為著。治療:采用以三步法為主的治療手法治療一次后,患者自覺腰痛癥狀有所減輕,腰部有輕松感,腰椎活動幅度略增大:前屈20°,后伸15°,左側屈15°,右側屈15°,左右側旋各15°。直腿抬高試驗:左側60°,加強試驗(+),右側70°,加強試驗(+)。共經(jīng)一個療程(30次)手法推拿后,腰痛癥狀基本消失,腰椎活動度為:前屈 30°,后伸 20°,左側屈 20°,右側屈 20°,左右側旋各 20°。直腿抬高試驗:左側80°,加強試驗(-),右側80°,加強試驗(-),出院后恢復正常工作。隨訪三個月,無復發(fā)。
三步法首先運用揉、滾、推、按、壓、搖手法,手法由輕至重充分放松局部軟組織,后應用運用斜扳法,以達治療之效,最后應用盤運法進一步調(diào)整已恢復的椎間盤關系。通過手法調(diào)整受損的經(jīng)絡,使其得以續(xù)接,從而達到疏經(jīng)通絡、活血化瘀、消除疼痛的作用。其重點是在緩解肌緊張后,將扭轉力及牽拉力集中于病變椎間隙,通過改變突出物的位置,減輕突出組織對神經(jīng)根的壓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局部炎癥及水腫,進而起到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