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 李冬云 陳菊 劉朝陽 陳信義
多藥耐藥(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白血病化療治療的最大難點,如何逆轉白血病多藥耐藥也是國內(nèi)外研究的難點和熱點。我們的臨床研究表明,分別由浙貝母、漢防己、川芎三味中藥組成的復方浙貝顆粒飲片(compound zhe bei granule,CZBG)與化療藥物伍用能夠提高難治耐藥性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緩解率,表明該方可能具有逆轉白血病多藥耐藥效應[1-4];體外基礎實驗也證明,該方中單味藥提取的活性成分能夠增加白血病細胞內(nèi)抗癌藥物濃度,下調(diào)多藥耐藥相關蛋白基因(Pgp)高表達[5-7]?;谝陨媳尘百Y料,擬通過移植瘤實驗,考察CZBG聯(lián)合阿霉素逆轉多藥耐藥白血病細胞K562/A02效果。
1.1 細胞株及動物 K562/A02細胞由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提供;清潔級BALB/c-nu裸小鼠60只,8~10周齡,雌雄各半,購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實驗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號:SCXK(京)2005-0013,SPF級動物房飼養(yǎng)。
1.2 儀器與試劑 CO2培養(yǎng)箱,Heraeus;RPMI1640培養(yǎng)基和胎牛血清,Hyclone產(chǎn)品;復方浙貝顆粒(CZBG,浙貝母、漢防己、川芎)由北京康仁堂藥業(yè)有限公司制備并提供;注射用鹽酸多柔比星(doxorubicin,阿霉素),深圳萬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4359。
1.3 方法
1.3.1 建立動物模型 K562/A02細胞用含ADR1μg/mL的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yǎng)基,37℃、5%CO2、飽和濕度,細胞培養(yǎng)箱內(nèi)培養(yǎng),2~3d換液一次;收集對數(shù)生長期細胞,1000rpm,離心5min,無血清RPMI-1640培養(yǎng)基稀釋,制成細胞懸液,細胞懸液密度4×107/mL,于裸鼠右前腋側皮下注射0.2mL,注射后2~7d可見到瘤塊開始生長增大,未見到瘤塊消退。
1.3.2 分組與給藥 K562/A02細胞接種后60只荷瘤鼠全部成瘤,測量腫瘤最大徑(a)和最小徑(b),計算腫瘤體積(V):V=ab2/2,將腫瘤體積過大及過小者排除,共有50只荷瘤鼠進入實驗,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5組,分別為生理鹽水對照組,阿霉素對照組,CZBG高劑量組,CZBG中劑量組和CZBG低劑量組,每組各10只荷瘤鼠。細胞接種后第8天開始給藥,其中,生理鹽水對照組以生理鹽水0.2mL/10g,灌胃,每日1次。阿霉素對照組以阿霉素1mg/kg(按成人40mg/(m2·d)換算),腹腔注射,隔日1次。CZBG高劑量組(8g/kg,臨床用藥劑量的14倍),灌胃給藥,每日1次;阿霉素1mg/kg腹腔注射,隔日1次。CZBG中劑量組(4g/kg,臨床用藥劑量的7倍)灌胃給藥,每日1次;阿霉素1mg/kg腹腔注射,隔日1次。CZBG低劑量組(2g/kg,臨床用藥劑量的3.5倍)灌胃給藥,每日1次;阿霉素1mg/kg腹腔注射,隔日1次。共14d。
1.3.3 瘤塊體積與抑瘤率計算 給藥后每4天用游標卡尺測1次腫瘤體積,直至給藥結束前1天,取各組平均值,繪制腫瘤生長曲線;實驗結束,完整剝離腫瘤,稱瘤塊重量,并按照公式(抑瘤率(IR)=[1-(試驗組瘤塊重量/對照組瘤塊重量)]×100%)計算抑瘤率。
圖1 各組移植瘤體積生長曲線
表1 實驗各組瘤重和抑瘤率
1.3.4 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 各分組所得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SPSS10.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組間均數(shù)比較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被認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狀態(tài)觀察 各組動物至實驗結束無一只死亡,均全部進入指標檢測。在實驗過程中,各組動物能正常進食,活動自如,無明顯消瘦。
2.2 腫瘤生長曲線比較 接種后第12天(給藥后第4天),各組腫瘤生長平緩,各組腫瘤體積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16d,CZBG各組生長曲線較平緩,但未停滯,而對照組和阿霉素組生長較快,曲線陡直;用藥后20d,CZBG各組與化療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CZBG高劑量組生長最緩。各組腫瘤生長曲線見圖1。
2.3 瘤重和抑瘤率比較 實驗結束后處死小鼠,剝離腫瘤稱重,并依據(jù)實驗各組瘤重計算腫瘤抑制率,各組瘤重與抑瘤率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CZBG中、高劑量伍用阿霉素能夠明顯提高抑瘤率,與阿霉素組比較,分別提高了68.9%(中劑量組)與145.5%(高劑量組),表明CZBG中、高劑量能夠明顯增加阿霉素對耐藥性白血病細胞(K562/A02)殺傷的敏感性。
研究表明,以多藥耐藥人白血病耐阿霉素的K562/A02細胞系建立的裸鼠耐藥移植瘤模型,仍保持近似體外的耐藥活性和基因表型,故該模型是一種良好的研究白血病多藥耐藥發(fā)生機制和逆轉耐藥的體內(nèi)動物模型[8]。我們在利用該細胞系開展單味中藥提取的活性體外抗多藥耐藥機制研究基礎上,結合耐藥白血病的中醫(yī)臨床特點,在中醫(yī)辨證施治理論指導下擬定的復方浙貝顆粒(浙貝母、川芎、漢防己),并通過(顆粒飲片)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證實,該組中藥(復方)伍用化療藥物能夠明顯提高難治耐藥性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緩解率,并具有較為明顯的抗化療不良反應效果,說明該組中藥具有化療增敏效應。在本實驗中我們引用多藥耐藥人白血病耐阿霉素的K562/A02細胞移植瘤模型來研究復方浙貝顆粒增加阿霉素對耐藥移植瘤殺傷的敏感性,試圖通過該研究進一步深入探討該方逆轉白血病耐藥機制。研究結果表明,復方浙貝顆粒不同給藥劑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阿霉素對K562/A02移植瘤的殺傷效應。其中,復方浙貝顆粒低劑量組伍用阿霉素與單用阿霉素的腫瘤抑制率相似;而復方浙貝顆粒高、中劑量組伍用阿霉素能夠明顯提高腫瘤抑制率,與單用阿霉素組比較,腫瘤抑制率分別提高了68.9%(中劑量組)與145.5%(高劑量組)。該實驗結果驗證了復方浙貝顆粒伍用化療藥物能夠提高難治耐藥急性白血病骨髓完全緩解率的可靠性。對于復方浙貝顆粒增加阿霉素對K562/A02移植瘤的抑瘤機制,我們試圖通過檢測腫瘤組織多藥耐藥相關蛋白表達、細胞凋亡以及相關酶變化來進一步說明。
[1]蘇偉,李偉.急性白血病中醫(yī)證候分型與P170表達及臨床療效關系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24(2):55-57.
[2]李偉,胡凱文,蘇偉,等.浙貝母散劑逆轉急性白血病多藥耐藥的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4,27(1):63-65.
[3]李冬云,葉霈智,田劭丹等.浙貝及其配方顆粒治療難治性急性白血病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學刊,2006,24(8):1449-1450.
[4]張寅,李冬云,田劭丹,等.復方浙貝顆粒配方伍用化療治療難治性急性白血病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yī)藥學報,2006,21(4):9-11.
[5]胡凱文,鄭洪霞,齊靜,等.浙貝母堿逆轉白血病細胞多藥耐藥的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1999,20(12):650-651.
[6]王昕,陳信義,牛福玲.川芎嗪干預白血病及臍帶血細胞P-糖蛋白表達初步研究[J].中國醫(yī)藥學報,2002,17(12):729-730.
[7]王昕,陳信義,牛福玲,等.川芎嗪對臍帶血細胞內(nèi)柔紅霉素濃度影響的初步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3,26(1):30-32.
[8]王樹濱,齊靜,劉桂英,等.多藥耐藥細胞系K562/A02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與鑒定[J].中國腫瘤臨床,2006,33(13):72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