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國企改革的繡花枕頭背后是否藏著一包草?
在中鋁之后,中鋼的亂象也浮出水面。這讓人懷疑,國企改革的繡花枕頭背后是否藏著一包草?
曾被譽為新國企代表的中鋁在為避免上市公司被ST(A股市場退市風險警示)而奮斗。據(jù)媒體披露,在內部會議上,中鋁集團董事長熊維平給各單位下達的紅線目標稱之為生命線、生死線、高壓線。“只有實現(xiàn)這個目標,我們才能確保中國鋁業(yè)下半年不虧損,確保實現(xiàn)全年盈利的指標。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中國鋁業(yè)就要進入上市公司的ST板塊?!倍@對于資金鏈極為緊張的中鋁是致命的,中鋁的銀行授信與證券市場再融資都會受到嚴重挑戰(zhàn)。
浪漫的新國企擴張煙花放完之后,資產大規(guī)模擴張的中鋁陷入虧損窘境。中鋁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熊維平不得不再次表示要戰(zhàn)略轉型,從單一鋁轉向以鋁為主的相關多元化。他同時表示,中鋁決定進軍煤炭和鐵礦石領域,這兩塊業(yè)務的拓展將主要由上市公司完成。
事實上,此前中鋁已經在走多元化之路,現(xiàn)在進軍煤炭與鐵礦石,是試圖從上游直接削減鋁生產成本,與地方軍一決雌雄。“中鋼模式”曾深受國資委認可,但光環(huán)籠罩下的中鋼集團更加糟糕,如果說中鋁只是擴張過快,中鋼則潛伏有意掠奪國有資產的陰影。對內,中鋼與山西民企山西中宇鋼鐵有限公司(下稱山西中宇)之間巨額的資金往來形成財務黑洞,山西中宇對中鋼欠款高達40億元左右。山西中宇已經成為附著在中鋼身上的巨大寄生體。而有媒體認為,中鋼與河北縱橫、中鋼的貨運業(yè)務,均存在疑點。
國企在國外收購資源并沒有錯,但缺乏認真的盡職調查則是浪費納稅人的錢財。從2005年開始,中鋼進行了一系列并購重組,逐步構建起了“礦業(yè)、炭素、耐火、鐵合金、裝備制造”五大產業(yè)運作格局,可惜的是,這些收購并沒有給中鋼帶來較好回報。2008年,中鋼出資14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中西部礦業(yè)公司100%股權,原計劃鐵礦石年產量3000萬噸以上。不過,2009年這一項目還處于前期勘探階段,當期虧損9281萬元。
迄今為止,無人對此負責,高管大調整為“上市”沖刺,證券市場業(yè)已成為這些腐壞大型國企的垃圾場,幸虧沒有成功,否則不知要坑害多少投資者。
無論是中鋁還是中鋼,都存在只求規(guī)模擴張的問題,在擴張時只求營收數(shù)據(jù)、總資產規(guī)模好看而不求實際利益,而中鋼則是內部治理結構看上去一團糟,責權利不分,導致巨虧的高管依然高高在上,直到國家審計署介入才揭出黑幕的冰山一角。把中鋼的情況套用到所有的國有大型企業(yè)身上也許是武斷的,但短板的長度決定了整個木桶的容量,中鋼與中鋁兩根雞毛的存在,直指整只雞的健康程度欠佳。在銀行業(yè)存在“馬桶圈”效應,指的是前任行長離職后,不堪替人頂缸的后任將曝光一系列污穢之事。看來這一效應并不只是在銀行業(yè)界存在,大型國有企業(yè)同樣如此。
8月29日,全國工商聯(lián)在京發(fā)布的《2010中國民營企業(yè)500家分析報告》,整體上看,民企遠遠落后于央企,但說到效率央企則遠在民企之后。2009年,民企500強企業(yè)稅后凈利潤與2008年相比增長32.84%至2179.52億元,但央企只要兩家最賺錢的公司——中國移動和中國石油就能壓垮民企。這兩家公司去年的凈利分別為1458億元和1033億元,其利潤之和超過了500強民企的利潤總和。
我們看看另一份報告。8月18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WIND發(fā)布報告:2009年A股上市國企的薪資是民營上市公司(包括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的近兩倍。2009年上市民企年平均工資為55032元,而上市國企則為104385元。然而,2009年上市國企經營效率顯然不如上市民企,其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僅為后者的37.3%。在中小板與創(chuàng)業(yè)板的扶持下,民企未來仍可在艱難中前行。
筆者并不認為民企沒有問題,民企最大的問題是誠信,欺騙投資者,而央企暴露出的問題則與改革之初如出一轍,信托制與代理制缺乏,責權利不清,筆者不禁要問,難道在某些央企,這30年竟然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