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巍青等
《行政訴訟法》還要接受社會評價
郭巍青(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于1990年10月1日起實施,迄今已20年。正像許多旨在推進制度轉型的法規(guī)政策一樣,《行政訴訟法》的實施過程充滿了曲折,對法律實施效果的評價也充滿了爭議。而作為破天荒第一部專為“民告官”而設的法律,它所背負的期待更高,所面對的爭議也更加尖銳。
純粹從司法系統(tǒng)的工作成就這個角度來看,很容易找到案例和數據來說明《行政訴訟法》的實施所取得的成就。別的不說,在這20年中。全國各級人民法院總共受理各類一審行政案件152萬余件,原告勝訴率占30%。比起不允許民告官的年代,這當然是了不起的進步。盡管必須肯定這種進步,但還是要指出,這部法律具有重新規(guī)范官民關系的意義,因此對它不能僅有“官方”的評價,還要有“民方”的評價。換句話說,不能僅有政府系統(tǒng)自身的工作評價(在中國,司法系統(tǒng)屬于政府系統(tǒng)),還要有社會評價。
然而,由于缺少公開的社會辯論和社會表達,并不容易明確社會評價是什么。不過,我們可以尋求替代品,這就是邏輯。在我看來,社會評價的邏輯至少涉及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政府權力與公民權利的關系是否平衡。從這個角度來看,《行政訴訟法》雖然有公民賦權和監(jiān)督權力的效果,但是,權力與權利之間的平衡是遠未達到的。在訴訟實踐中,行政機關在三個方面權力過大,甚至越來越大。它們分別是:不予立案、不愿應訴、熱衷于和解。
其次是官民關系領域中的矛盾與沖突是否主要依賴司法渠道解決。從這個角度來看,情況非常不樂觀。20年來,申訴、上訪、群體性事件的出現(xiàn)頻率與規(guī)模并沒有縮小,而是愈演愈烈。官民矛盾不但不緩解,反而有明顯的惡性化發(fā)展趨勢。這說明,法律遠未能在公眾當中獲得普遍的認可與權威。
再次是司法機關在訴訟中是否足夠的專業(yè)和公正。從這個角度看,情況同樣不樂觀。盡管有異地管轄的實踐,但是總體上說,司法機關處于同級政府的管轄與干預之下。審判的專業(yè)性與公正性隨時可以放棄,這差不多已經成為老百姓的普遍共識。
從這樣三個方面形成的社會評價,與政府自身的工作評價反差非常大。彌合反差,需要盡快修訂《行政訴訟法》,加大力度保護公民權益。同時還需要積極推進整體的制度性改革??梢哉f,對《行政訴訟法》的社會評價是,法律遠未到位,改革呼聲極高。(評《南風窗》2010年第21期《行政訴訟20年》)
社會企業(yè)是和不是什么
劉乃強(香港大中華青年在線總召集人)
“社會企業(yè)”對國人來說,畢竟是一個很前衛(wèi)的概念,就算在香港,也是最近這三兩年才開始較多人知道。所以包括報道“社會企業(yè)在中國”的記者在內,都不能簡單地把它完全掌握。作為我國“社會企業(yè)”的一員,我覺得有責任澄清一下。
首先,它不是一般所謂“企業(yè)社會責任”。不然的話,任何一家企業(yè),只要它在追求利潤最大化時沒有作奸犯科、巧取豪奪,也算得上是社會企業(yè)了。
其次,它也不是一般概念中的NGO。作為企業(yè),它要按市場規(guī)律運作,絕無特別優(yōu)惠。社會企業(yè)需要賺錢才能生存、發(fā)展。但對社企來說,它的社會使命是第一位,利潤是第二位,因為這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之惡。
一般NGO靠施主,吃十方飯;社企于開始時通常都有人贊助起動,之后便要自力更生。一般企業(yè)只追求利潤最大化,只有一條底線;社企于追求理想之余,還要掙扎生存,和創(chuàng)造發(fā)展空間,要同時兼顧兩條死硬的底線。
_二個真正和健康的社企,其內部文化,以及行事作風等,都跟一般NGO和企業(yè)大不一樣。它一方面要高舉社會使命和高道德標準,并以此鼓動所有成員全情投入,盡力發(fā)揮其所長。因此這里沒有太多官僚主義的條條框框,人盡其才,榮辱與共,到處都是人情和創(chuàng)意。另一方面,理想需要與現(xiàn)實相結合,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商業(yè)社會中站穩(wěn)腳步,所以也隱含著自覺的紀律和同志間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不斷提升。所以要做好一個社企,比一般的企業(yè)和NGO兩者都要艱難。這也就是為什么許多成功的社企,其主事者往往都是前企業(yè)精英。
既然如此,我們?yōu)槭裁催€要搞社企呢?首先,我們要擴大公民社會的空間,在這角度看,社企其實也是NGO的一種,豐富了公民社會的內涵。其次,社企不單是紀律和創(chuàng)新的要求都更高,而最重要的是,某些社會功能,例如“授人以漁”,—定要以社企模式進行,才能發(fā)揮得更好。(評《南風窗》2010年第21期《社會企業(yè)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