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鴻利,王志杰,張桂榮,翟云起,王春麗,劉麗英
(黑龍江省大慶市龍南醫(yī)院,黑龍江大慶 163453)
眩暈和頸椎病關系密切,頸性眩暈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也稱為椎動脈型頸椎病。頸性眩暈以眩暈、頭痛、惡心、嘔吐為特點,甚者會突然昏倒,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今年來,該病發(fā)生率有上升趨勢,因此有必要尋求對該病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筆者通過整脊配合藥物療法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病例資料均來自我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患者,共180例。
①符合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制定的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②X線攝片顯示寰樞關節(jié)齒狀突兩側塊間隙不對稱,C2棘突偏歪,或頸椎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頸椎生理弧度改變,鉤椎關節(jié)增生,椎間孔狹小[1-2]。③TCD顯示單側或雙側椎-基底動脈痙攣,供血不足或椎動脈狹窄。
排除耳源性眩暈,腦源性眩暈,心原性眩暈以及高血壓、低血壓、貧血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暈。
將18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90例和對照組90例。治療組男52例,女38例;年齡21~73歲,平均49.2歲;病程1~180個月。對照組男49例,女41例;年齡25~70歲,平均47.1歲;病程2~192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采用整脊配合藥物療法。整脊具體操作如下,操作時患者坐位,術者站于背后,一手扶住頭頸,一手以拇指檢查頸椎關節(jié)或橫突的偏歪情況,結合頸椎X線正側位片及患者的癥狀,判定需要整復的位置。以C6棘突左偏為例,術者以左手拇指按壓在C6棘突左側,其余四肢張開托住患者枕部,右手屈肘,托住其顳頜部,用術者前胸固定患者后頭部,然后緩慢地用右手帶動頭部向右方旋轉,當旋轉到最大限度時,右手突然快速向上牽引,左手拇指同時在偏歪的棘突上向中線推壓,此時會出現(xiàn)一聲或數(shù)聲彈響聲,提示手法復位成功。同時配合金納多注射液15 ml,每日1次靜點。10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對照組采用金納多注射液15 ml,每日1次靜點。10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頸椎活動正常;顯效:頸椎活動大致正常,眩暈、頭痛、惡心、耳鳴等臨床癥狀好轉;好轉:臨床癥狀有改善,但頸椎活動仍受限;無效:頸椎活動范圍及臨床癥狀均無改善。
所得數(shù)據(jù)應用軟件SPSS 13.0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為80.33%,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頸性眩暈發(fā)病對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產(chǎn)生嚴重影響[3]?,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有三種頸性眩暈的原因,①椎動脈痙攣或受壓:因不同原因的刺激使椎動脈在走行過程中發(fā)生血液動力學的變化[4]。椎動脈受壓、刺激而痙攣,使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②交感神經(jīng)功能紊亂:頸部交感神經(jīng)會因刺激而產(chǎn)生椎-基底動脈缺血[5]。因受激引起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增高所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致使前庭迷路缺血,出現(xiàn)眩暈癥狀[6]。③頸椎失穩(wěn):由于頸椎在生理載荷下椎體間位置發(fā)生異常改變,使椎體隨頭頸部活動而前后錯動,引起椎動脈牽張、扭曲,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jīng)叢受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產(chǎn)生眩暈。因此治療本病主要是消除椎動脈的痙攣和供血不足,擴大椎間隙及椎間孔,恢復頸椎正常的生理曲線,緩解血管神經(jīng)的壓迫及刺激,消除腫脹,分離粘連以及調(diào)整和加強頸椎的生物力學平衡。
[1]張偉中,賈立紅,袁光,等.椎動脈型頸椎病與螺旋CT、彩超及頸椎橫突孔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16(19):48-49.
[2]張建華,張其云.頸椎項韌帶鈣化的X影像學表現(xiàn)及臨床探討[J].光明中醫(yī),2009,24(10):1907-1908.
[3]張清,孫樹椿,童大偉.椎動脈Ⅱ段周圍神經(jīng)的顯微解剖結構觀察[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1,9(3):30.
[4]賈連順.現(xiàn)代頸椎外科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3:167.
[5]于騰波,夏玉軍,周秉文.交感神經(jīng)因素對椎一基底動脈血流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0,10(2):157.
[6]牛寧奎,馮世慶.椎動脈三維CT成像的臨床應用進展[J].實用骨科雜志,2009,15(10):770-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