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國內新聞,說南京有個年輕人,為了買房,非但要父母拿出所有存款,還逼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掏空所有的養(yǎng)老金,說是沒有自己的房子就不能結婚,不結婚的話,就要斷子絕孫。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我個人認為,其實在中國更沒有必要買房。
1997年我第一次回國探親,感受到國內最大的變化是商品房多起來了,老百姓可以擁有自己的住房了。當年上海有幾棟香港開發(fā)商建造的高層公寓,100萬人民幣左右一套,每年租金10萬左右,十年租金便可以買一套。這樣的價格無論是買還是租,相對于那時國內普通百姓來說都是“天文數(shù)字”。沒想到,這些年國內的房價更像火箭般飛漲,去年回國時,當年的豪華公寓大樓,相同的地段房價漲到了500萬,甚至上千萬。一套上千萬的“總統(tǒng)單位”,三房兩廳兩衛(wèi)家具電器齊全,如果按十年前的情況,租金也該同步增長,上百萬一年也是合理的,令我吃驚的是租金居然只有7500塊一個月。我以為眼睛花了少看一個零,再仔細一看,的確是7500塊一個月,還注明長期租住可以打折!千萬豪宅的租金卻不到9萬一年,頗感意外,更耐人尋味,我真不明白為何還要買。千萬人民幣即使存銀行,每年至少20萬利息,足夠支付租金了。
所謂投資房地產,指的是投資土地。正常情況下,只有土地才會隨著通脹率而升值。然而在目前中國,個人是不能擁有土地的,即使買了房子,也最多只是擁有70年的住房使用權而已。一旦失去了對土地的擁有,房子本身就只是一堆水泥、鋼筋之類的建筑材料而已,就像購買汽車,鑰匙一到手立刻折舊。另外,據(jù)說國內房子的設計壽命定在三十年,最多五十年。也就說住滿五十年,房子就必須拆除了。
在國內,可能人們覺得擁有房子或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并能給人帶來自信以及安定的幸福感。而據(jù)沃頓商學院的經濟學家格雷西的研究表明,在美國,在收入和人口數(shù)量不變的條件下,住房擁有者并不比租房者的幸福指數(shù)更高,他們獲得自尊的程度在兩種情況下也不會有什么差異。那當國人了解到在海外就算是百萬富翁也會租房而住時,是否也會釋然了呢。
目前,國內的房價高居不下,老百姓望房興嘆。不降價是一輩子都買不起,但即使降價一半,大城市的老百姓還是買不起,同時還傷害高價買入者的利益。然而房子既然是商品了,其價格最終必然由供求關系來調節(jié)。中國完全可以借鑒紐約的經驗,征收高房地產稅來貼補租房者,限制租金增長每年不能超過通脹率。這樣的話,富人們享受了成功的快感,普通百姓也會心理平衡。雖然是租房住,但也是居者有其屋,豈非皆大歡喜。
前幾年,那個“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在天堂上相遇”的故事在國內流行。大家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吧,這個故事非但忽悠了中國老百姓,也忽悠了美國老百姓。其實,200多年來,美國的房價一直很便宜,一直保持在個人平均年收入的1.6到1.8倍而已。也就是說,大家一般存?zhèn)€四五年錢,就能買一棟房子了。記得20年前我剛到美國克里夫蘭,第一個周末,教授請我們去他的新居———市中心的一棟鎮(zhèn)屋聚會。那時我好奇,又不懂規(guī)矩,冒昧地問教授那房子多少錢買的。教授太太大概想我初來乍到不懂規(guī)矩,就告訴我3萬美金,估計還不到教授的一年工資吧。
后來,美國放松信貸,鼓勵人們借錢買房。結果,低收入者都能買房,中高收入者看到房價不斷上漲,便用第一棟房子抵押買第二棟,再用第二棟抵押買第三棟……就這樣虛擬需求大增。結果,到2006年,克里夫蘭的房價漲了6倍,而個人平均收入呢,增加了一倍都不到。泡沫一破,現(xiàn)在克里夫蘭到處都是法拍屋,成了這次金融危機的重災區(qū)。顯然,銀行一旦放松信貸,而大家都借貸買房的話,供求關系就會扭曲,房價就會飛漲。到最后,金融危機必然來臨。
(照水摘自陳思進的博客圖/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