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川
余世存的新書《老子傳》讓我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的一本舊書,日本老左翼、北海道作家井上靖的《孔子》。
讀《孔子》時候的我還不能讀懂《論語》;這本密碼式的筆記困擾了我很長時間。我知道,作為一個中國人讀懂它很重要,但我確實讀不進去。類似的書還有很多,《道德經(jīng)》也是其中之一。
余世存的書能讓我想起井上靖,第一要素便是兩書都為白話。井上靖的 “白話”很細膩,但有日語慣有的口羅嗦,相比之下,余世存的白話更為簡練、大氣:
“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p>
這樣的語言有《圣經(jīng)》般的箴言意味。我愛看《圣經(jīng)》,不是出于信仰的目的,而是迷戀于其言簡意賅的語言,就像我愛看馬克思,因為他的文章很“貧”很high。
歐洲的啟蒙,第一要圖便是取消語言的障礙。過去,《圣經(jīng)》全為古奧的拉丁文,一般民眾無從解讀,上帝的意志只有通過傳教士傳達,話語權(quán)便被教會把持。直到歐陸各國陸續(xù)將《圣經(jīng)》譯為各自“白話”,話語權(quán)才來到人間。每個人不一定再通過教會,自己可獨自與上帝對話,如此個人便擁有了自己獨立的意志。
我國歷代批注《論語》也有控制思想的意味,看看批注《論語》的那些人,全是讀八股長大,與主流意識合流的士大夫階層??鬃拥降资鞘裁礃拥娜?他到底想說什么,沒人關(guān)心。每個人都在通過他的嘴說自己那個階層想說的話。
這次,在余世存的書里,老子、孔子這些所謂的“先哲”首先是個人。他們也會洗頭,也會“手足無措”,但他們都很謙卑、克己。
作者筆下,《道德經(jīng)》里那些令人費解的箴言甚至有了與日常的聯(lián)系,有些看上去很“俗”,很得我心。用“人話”來敘述先哲的思想的重要性在今天尤為迫切,對于受制于文法的年輕人來說,讀這本《老子傳》無疑是一次獨立與“上帝”對話的機會。
我一直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給我們的有價值的東西極少。我本人是極厭惡儒家的,不管什么“新儒家”還是“老儒家”。在我看來,儒家只提供了一種極為保守的統(tǒng)治思想:它著眼的不是未來,而是過去神話式的國家;它不相信科學,認為長期的經(jīng)驗是價值的唯一標準,并依此制定了一套社會“尊卑秩序”和“禮儀”。盡管這套統(tǒng)治哲學極其節(jié)省社會管理成本,但它最終帶給這個社會的只是“模糊不清”與名正言順地“說一套做一套”。
對于中國文化的“外儒內(nèi)法”,美國漢學家李侃如有如此表述:雖然在兩千年中國歷史的大多數(shù)時間里,儒學是官方意識形態(tài),但在實際做法上則大量采用法家的主張……中國傳統(tǒng)的制度將崇高的儒家理念與嚴酷的法家手法合二為一。
崇尚個體的、內(nèi)心的;試圖尋求解脫的道家文化始終是我們文化的邊緣。以至于日后,它屢屢被迷信、邪教所用,那些披著道士外衣的、形跡可疑的“大師”“道者”最喜歡《道德經(jīng)》,他們舒適地生活在我們身邊,掠奪著無知者的敬意。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用白話解讀冷門中的冷門——老子,有著極深的用意,余世存是要借老子而為生逢的“盛世”自省、惶惑。
《老子傳》“滿紙荒唐言”,卻“一把辛酸淚”;既充滿了對先哲“溫情的敬意”,又寫下了對現(xiàn)實躊躇。它否定“折騰”:不管是為了政治還是學術(shù),它告訴我們:我們之所以這么“愛折騰”,正是因為缺少信仰?!?/p>
《職業(yè)建筑家》
[奧地利]羅蘭.哈根伯格 編
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39元
通過日本當代最具代表性的20位著名建筑師的訪談,呈現(xiàn)了這群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日本建筑師深刻的建筑思維和文化理念。
《漫步巴勒斯坦:記錄一片正在消失的風景》
[巴勒斯坦]拉賈.舍哈德
新星出版社
定價:36元
作者7次歷時27年漫步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拉馬拉的山中、在耶路撒冷的荒野上??但后來,混凝土傾倒在花草上,熟悉的風景正在慢慢地消失。
《沿著嘹望塔》
王小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價:28元
從某種意義上說,列儂、鮑勃.迪倫、鄧麗君、小野洋子等歌手的故事,是所有曾經(jīng)年輕一代的共同記憶,在作者的安排下,他們將完成一次尋找美好世界的“奇幻旅程”。
《歷史就這四張臉》
羅杰
重慶出版社
定價:24.8元
中國歷史的主線和支流向來是交織在一起的,在本書中,作者將歷史歸結(jié)為戰(zhàn)爭、帝王、刺殺、懸案,循著這條線索或許我們能探索出歷史的某些機密。
《畢業(yè)前后》
朱家雄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定價:38元
70后、80后兩代新青年可以在這本小說中找到共鳴:情感和職業(yè)的不穩(wěn)定性,青春、命運和生活狀態(tài)的動蕩與無奈,正是當下年輕人直面的尷尬而嚴酷的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