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華
進一步市場化,還是趨向行政化?“國進民退”還是“民進國退”?——近期國資委換帥,再度引發(fā)外界關于中國央企改革方向的猜想。
央企人事改革提速
8月24日,國家質檢總局局長王勇接替李榮融,出任國資委主任。
這一職務無疑是世界上企業(yè)管理權力最大的崗位之一。國資委代表中國政府對包括中石油、中移動在內的123家大型央企行使控股股東權利。國資委主任則被視為央企董事長的董事長。
出任國資委主任的第三天,8月27日,王勇出席了全國黨建研究會國有企業(yè)黨建研究專業(yè)委員會的成立大會。
會上,王勇講話時引用了一連串的排比句,闡述國企黨建工作的重要性,稱“黨建工作是中國特色國有企業(yè)現代企業(yè)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有企業(yè)改革發(fā)展的重要保證”。
一位參會的國資委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王勇的講話比較高屋建瓴,宏觀大氣。
現年55歲的王勇,曾在2000年11月到2003年4月,先后擔任中央組織部企業(yè)干部辦公室主任、干部五局局長。此后,他又在主管人事的國資委副主任崗位上任職三年。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王勇調任國家質檢總局局長,廢除了實施7年的食品免檢制度。
換帥后,外界密切關注國資委及國企改革的新動向。
前述國資委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王勇熟悉干部人事制度,國資委未來可能會加大人事改革的工作力度。
8月底,王勇上任一周后,中組部、國資委即對外宣布,今年中央企業(yè)將公開招聘20位高管,為歷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這其中包括東風汽車、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和中國中紡集團公司的正職職位。
2005年,國資委成立之初就與中組部一起嘗試市場化選人用人新機制,連續(xù)6年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了111名央企高管。時任國資委副主任的王勇,也曾參與國資委首次組織25戶央企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高級經營管理者。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認為,國企改革深化的關鍵,在于職業(yè)經理人的培養(yǎng)。
截至目前,國資委下轄的123家央企中,仍有50多家的“一把手”由中央組織部直接任命。不僅獨資企業(yè)和獨資公司的董事、監(jiān)事、高管人員完全由黨組織提名、考核任命,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重要人事任免也實際完全由黨組織人事任免制度執(zhí)行。
曾擔任多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管維立表示,一些國企現在事關企業(yè)的重大決策,要先經黨委討論,再交給董事會討論。管維立表示,未來國企改革在這方面應有所突破。
國資委再定位
李榮融主政國資委7年,交出了一個漂亮的答卷。
李榮融主政國資委期間,正值國有資產布局重大調整的時期。如果說始于1998年國企“三年脫困”的重點是“放小”,那么2003年后的重點則是“抓大”。
從政府的角度看,李榮融的答卷絕對稱得上漂亮——中央企業(yè)資產總額增長了近三倍,至21萬億元,實現利潤翻了兩番,至8151億元。
更為重要的、但同時也飽受爭議的是,經過近十年的布局調整后,國有經濟在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等行業(yè)保持了絕對控制;在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鋼鐵、有色金屬等九大行業(yè)保持了較強控制力。
國資委一位高管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中國現有的這批央企,事關中國經濟命脈,如果讓國外公司控制,可能危及中國經濟安全;但如果出售給民企,現階段民企還處于家族企業(yè)階段,還沒有能力管理好這些大企業(yè)。這位高管表示,央企未來的方向是,整體上市,國家控股,轉型為公眾公司。
李榮融執(zhí)掌國資委的這七年,有關“國進民退”爭議卻從未平息:央企被指責在保值增值的同時,借助與政府、銀行的關系,占據了更多的社會資源,擠壓了民營經濟的生存空間,利潤主要在企業(yè)內部循環(huán),沒有實現全民共享。不過,今年以來,包括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內的多名政府官員,否認中國存在國進民退。
在國資委和央企圈里,李榮融被稱為“李老板”。在國資委主任任上,李榮融力主國企市場化改革,推動傳統國企接軌現代企業(yè)制度。他不僅大量壓縮央企數量,突出經營主業(yè),推動海外上市,借此改善公司治理,還著力推動建立董事會制度。
上述國資委人士稱,在國資委內部,李榮融也嘗試營造一種公司化管理的氛圍。曾擔任中國國有資產管理局(國資委前身)企業(yè)司司長、現任百慧勤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的管維立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國資委是他見過的官場氛圍最為淡薄的部委之一。
然而,李榮融離任后亦留下諸多未盡之事。比如,對于央企數量,他最初設定的目標是壓縮到30~40家,后調高到70~80家。目前,國資委下轄的央企數量達123家;董事會制度目前僅在32家央企謹慎試點。
不過,影響最為深遠的是,李榮融一手推動、并即將成立的國新資產管理公司,在未來將扮演何種角色,其職能與現在的國資委有無沖突,至今尚未有定論。
根據2008年頒布的《國有資產法》,國資委監(jiān)管職能將被剝離,回歸“出資人”地位。國資委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現狀將被改變。但李榮融此前立主成立的國新資產管理公司,同樣定位于國有資產“出資人”。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曾在一次會議上向國資委副主任邵寧發(fā)問,如果國新公司代表國資委作為央企的出資人,那么國資委的角色是什么?
參與《國有資產法》起草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認為,《國有資產法》的精神是要減少層級,由國資委直接監(jiān)管企業(yè),然后一級企業(yè)管二級企業(yè)。新架設的國新資產管理公司作為資本運營中心,層級變多了,似有悖現行的《國有資產法》。
央企改革方向迷失?
“國企改革到今天,沒看到任何新的出路,新的理念,事實上進入了困惑期、停滯期?!?/p>
8月的最后一個周末,在北京香山臥佛山莊召開的“國有企業(yè)再定位”研討會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作如此感慨。會上,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小玄也有同感:“現在大家覺得國企挺不錯了,改不改已經不是個問題了?!?/p>
這場原本是討論“再定位”問題,最后開成了國企“批判會”: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常務秘書長王建最先發(fā)難,“在競爭領域保持一個較大的國有比重,與中國的市場化進程是不相容的。”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認為,“一些國企正有意識地系統地利用公權力,搞‘院內活動,獲得立法和政策方面的好處,排除競爭對手,甚至是直接侵奪競爭對手的產權,這樣做最終損害的將是政府的公信力?!?/p>
唯有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肯定“國企改革縮小了中國收入分配差距”。不過,話剛落音,便四座嘩然,甚至有人直接步出會場,表示“聽不下去了”。
坐在會議桌另一頭的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yè)監(jiān)事會主席熊志軍,無奈地發(fā)現自己成了為國企辯護的為數不多的正方。
“國企改革已經取得的成績要肯定,不然大家一點共識都沒有,接下來還怎么改?” 熊志軍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二十多年前公有制一統天下的情況下,國企能夠改到現在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國有經濟事實上已經基本完成1999年下發(fā)的《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yè)改革和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其布局的規(guī)定任務,即“國有經濟需要控制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yè)、自然壟斷的行業(yè),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yè),以及支柱產業(yè)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的重要骨干企業(yè)”。
那么,未來央企的改革動力何在?國資委改革局副局長周放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央企改革的游戲規(guī)則是由國家來制訂,國資委只是規(guī)則的執(zhí)行者。周放生建議,未來可以考慮國有經濟進一步向民營經濟開放股權。
不過更多學者認為制約央企進一步改革的更主要因素來自體制障礙。
“國企改革,需要很多配套改革,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國資委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保民認為,恰恰是政府改革不到位,才影響到國企改革滯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