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散人
系列相親節(jié)目《非誠勿擾》的真正火爆應該是從幾個主角說了幾句很有爭議的話而起的。那句“寧可坐在寶馬里哭,不坐在自行車后座上笑”流傳之廣,幾乎堪比“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感情擺在我的面前……”。然后就是關于這些話題、這些選擇的大討論。
如果事情只是如此,還算是正常的討論,畢竟“真理愈辯愈明”嘛。但最近幾家最具分量的官媒聯(lián)手,排轟相親節(jié)目,不僅指其拜金,尤其指其“低俗”。以最高輿論力量轟炸“低俗”,似有高射炮打蚊子之嫌。
往下的邏輯就順理成章了。先有坊間傳聞《非誠勿擾》將停播,制片方趕緊出來辟謠,說只是停錄。連帶著幾個主角也被封殺。最新的消息是不用停播,但要改走溫情路線。具體舉措之一則是請到某黨校的女教授加入——關于這事兒大約算是于史有征的,建國后所頒布的第一部法律不是《憲法》而是《婚姻法》,對相親節(jié)目中出現黨校教授,確實不該過于驚詫。
那些相親節(jié)目的確不乏可議之處,抨擊其“拜金”,有一定的民意基礎。但排轟所謂“低俗”,則不免遭致質疑。畢竟人類尚未進化到共產主義社會,無論我們怎樣看不順眼,所謂“低俗”還不能不到處存在,而且“低俗”的內容也在與時俱進。從當年的大鬢角、牛仔褲,一直到后來的鄧麗君,每個時代都不能免俗,都有自己的“低俗”問題。而且最令人頭痛的是,無論怎樣排炮轟擊,我們都無法否認一個基本事實:大多數那些被認為是“低俗”的東西,其實總為民眾所喜聞樂見。
當然,所有的社會風尚或思潮不會都為所有民眾所喜聞樂見,但至少,很多人喜歡那些“低俗”則無可諱言。這就說明,所謂“低俗”也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可能反映了民眾的人性需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當年同大鬢角、牛仔褲、鄧麗君們作戰(zhàn)總是以失敗告終,總是被傳為歷史笑談。與人性作戰(zhàn),無論怎樣強大的力量,最終都是不可能有勝算的。
這更說明,在很多情況下,低俗也許是被人為定義出來的,是“被時代”的新產品。擁有這種定義權的人或機構,則讓人覺得比較可怕,他們居然可以定義一個時代的顏色,以至于能夠把人的生活方式與人性需求,僅僅根據他們自己的偏好或利益需要分成三六九等,決定生殺予奪。
除了在價值觀上排炮轟擊所謂“低俗”而外,有些跡象也令人不免產生一種有低俗之嫌的想象,那就是陰謀論。
一般來說,陰謀論是正常社會中弱者的思維方式,有助于他們理解這個世界、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在我們這里,陰謀論雖然也是弱者的專利,但確實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
比如在這樣的故事當中,就不免讓人想到原本以壟斷資源而成為巨無霸的某電視臺,會不會扮演了某種不甚光彩的角色。因為以《非誠勿擾》為代表的系列相親節(jié)目,確實是把收視率這件事弄得令人尷尬的高了;而記憶猶新的是,當年創(chuàng)造過收視與互動奇跡的某地方臺選秀節(jié)目,也是被高調批判之后漸趨式微;與此同時,某電視臺根紅苗正的選秀節(jié)目則隆重出臺,雖然其策劃與收視慘不忍睹,但人家是不會“被低俗”的,至少沒人敢說它“低俗”。
這次是不是這種情況的重演?令人生疑??v觀歷史,高調反對所謂“低俗”的背后,總會搭乘其他東西,因為一個智力正常的人都不會覺得所謂“低俗”真有什么過錯,是個人都不免有“低俗”的需求和“低俗”的時候,都可能是私下里“低俗”的一分子。所以,“低俗”或許可以限制、可以反思,但不可以人為取消,否則,豈不連人類的繁衍都成了問題?這些其實都是常識常理。反對所謂“低俗”的那些看上去高尚的理由后面,未必真是為了提升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地位,很可能不過借著反對所謂“低俗”的名目而另有發(fā)揮,借打掉其他“低俗”,為自己的“低俗”開道,實現自己利用“低俗”賺錢的目的。
果然如此,才真叫一個低俗。
【選自《凱迪網絡》】
題圖 / 好看的節(jié)目 / 哥德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