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
2010年9月7日《中國青年報》的《民調顯示99.5%的人曾遇作假不該引國人戒懼嗎》一文披露:“如今,作假行為似乎無處不在,假貨、假學歷、假養(yǎng)生、假景點……”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對一千三百六十五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僅0.5%的人肯定自己沒遇到過作假行為。具體來說,85.1%遭遇過“短信詐騙”,83.7%的人遭遇過“假貨”,77%的人遭遇過“盜版書”。其他還有虛假報道(70.4%)、盜版CD(70.3%)、街頭騙術(70.2%)、假政績(57.1%)、假發(fā)票(52%)、學歷作假(42%)、學術作假(41.8%)等。造假為何如此猖狂,如此肆無忌憚?
對上級負責的行政體制和運行機制,以政績?yōu)楸镜挠^念和評價體系,以強大的力量推動著瞞上欺下、以假充真的亂象。當一種行為被一些社會主流力量所倡導,成為被大多數人接受的規(guī)則,這個行為自然形成了一種習慣,也就無所謂真假了。
影響力最大的是自上而下的名目繁多的各種檢查、評比。檢查者、評判者有幾個能看到真實的情況?被檢查者、被評比者有幾個不是展示最好的一面?有幾個不在掩蓋最丑的一面?有幾個不大張旗鼓地公開造假?例如文明城市評比,評比前炒作宣傳,尋訪打點評委;評比中周密安排:機關工作人員成了馬路上的志愿者,小商小販一律收攤歇業(yè),三輪車被“堅壁清野”,完全消失。馬路干凈了,城市有序了;評比一過,幾天的積聚變本加厲地釋放。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不斷地重復,不斷地強化。城市“被文明”了,市民的心靈卻被扭曲了。造假司空見慣,并且被放大運用到一切領域。
人類的聰明與智慧使造假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難以分辨。“造假運動”付出的代價、帶來的惡果培養(yǎng)了造假的習慣,創(chuàng)造了造假適宜的環(huán)境和生存的土壤。
對利益的追求,使造假具有強大的誘惑力。
當今社會,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使理想、信念被淡化了?;ɑňG綠的物質世界強烈地突出了金錢的位置。對一部分人來說,實現溫飽、達到小康問題不大,但要使自己富裕起來,加入富人的行列,談何容易!
有的人為了利益,敢冒一切風險。假貨、假發(fā)票、街頭騙術等等,只要能掙到錢,只要有膽量,就敢鋌而走險。而且做的人多了,也就無所謂危險了。有人說,除了“假的”是真的,真的東西還真難找到。此話有點夸張,但卻反映了現實,反映了社會的普遍心態(tài)。
民眾的無能為力甚至習以為常是造假的巨大市場。
假貨要有銷售市場,沒有市場,造假又有何用呢?除了被欺騙之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民眾的消費水平跟不上價格奇高的真貨。書店的一些圖書,定價就是幾十元、上百元,一套書上千元,一張正版的CD上百元。中國市場上賣的真貨比外國市場還要貴。中國的大多數老百姓,包括一部分中等收入人群,他們有能力去買那些“貨真價高”的東西嗎?民眾的現實需要,使假貨有了廣闊的市場。
打假不力,使造假者有恃無恐、無所顧忌。
打假的主要責任在政府管理部門和專業(yè)機構,打假的依據是相關法律和制度,打假要使造假者不能為、不敢為。一個地方出現成規(guī)模的造假,地方政府怎么會不知道呢?但在經濟發(fā)展的起步階段,市場經濟還不成熟的地方,大規(guī)模的造假常常是與相關政府部門的利益、政績、GDP糾纏在一起的。因此,有關政府不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的還暗中保護;政府管理部門、專業(yè)機構不作為,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甚至袒護造假是造假泛濫的主要原因。
【原載2010年9月14日《科學時報》】
題圖 / 表里不一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