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瑞 蘭
(廣東省江門市人民醫(yī)院康復中心,廣東省江門市蓬萊路高第里 172號,529000)
近年來,筆者應用中西醫(yī)結合配合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蕁麻疹,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共 100例,均為門診患者,按抽簽法隨機分為 2組,治療組 50例,男 25例,女 25例;年齡 16~75歲,平均年齡 32.5歲;病程 6周 ~5年,平均 13個月。對照組 50例,男 26例,女 24例;年齡 16~75歲,平均年齡 33.8歲;病程 6周 ~5年,平均13個月。2組患者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1.2 診斷標準 參照《廣東省常見病基本診療規(guī)范》[1],治療前均無心、肺、肝、腎等器質性疾病,非妊娠和哺乳期婦女,能遵醫(yī)囑按時服藥并可追蹤隨訪。中醫(yī)辨證分五型:風熱偏盛型:皮疹色赤,瘙癢無度,得熱加重,得冷減輕,苔薄黃,脈浮數(shù);風寒偏盛型:皮疹色白,遇冷或風加劇,得熱減輕,苔薄白而膩,脈濡緩;腸胃實熱型:發(fā)疹時伴有脘腹疼痛,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shù);氣血兩虛型:風疹塊反復發(fā)作,尤以午后或入夜后加重,舌質淡,脈濡細;沖任不調型:常于經(jīng)前發(fā)疹或經(jīng)期加重,經(jīng)后漸消失,常伴有月經(jīng)不調,舌淡苔薄,脈弦細。
2.1 治療組 中藥治療基本方:川芎、赤芍、當歸、熟地黃各 15g,地龍、蟬蛻、僵蠶、白蒺藜、荊芥、防風各10g。風寒偏盛型加桂枝、白芷各 15g;風熱偏盛型加紫草、牛蒡子、薄荷各 10g;腸胃實熱型加生大黃、生首烏各 10g;氣血兩虛型加黃芪、白術各 15g;沖任不調型加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各 10g,每天 1劑,水煎服。西藥:服賽庚定每次 4mg,每日 3次,氯雷他定每次10mg,每日 1次。穴位注射取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以上穴位均雙側取穴,每次選取 2個穴位進行皮膚常規(guī)消毒,用 5mL注射器配 6號針頭吸取苯海拉明注射液 10mg(20mg/支)、維生素 C針 0.5g(0.5g/支),垂直進針,提插得氣,回抽無血后注入藥液,每天 1次。以上治療 10天為 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 3個療程。
2.2 對照組 服賽庚定每次 4mg,每天 3次,氯雷他定每次 10mg,每天 1次,療程同治療組。
3.1 近期療效比較 2組比較方法均按 0~3分的標準對臨床癥狀進行評級。瘙癢:無計 0分;輕度,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計 1分;中度,可忍受,對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響計 2分;重度,不能忍受,明顯影響生活和睡眠計 3分。風團數(shù)目:無計 0分,<10個計 1分,10~25個計 2分,>25個計 3分。風團直徑大小(最大風團):無計 0分,<1.5cm計 1分,1.5~2.5cm計 2分,>2.5cm計 3分。每次發(fā)作持續(xù)時間:0h計 0分,<1h計 1分,1~12h計 2分,>12h計 3分。治療組患者癥狀積分治療前為(8.53±1.27)分,治療后為(3.60±3.18)分;對照組患者癥狀積分治療前為(8.53±1.27)分,治療后為(4.60±4.18)分,2組患者的積分治療前與治療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2 遠期療效比較 療效標準參照《廣東省常見病基本診療規(guī)范》[1],治愈:皮疹和癥狀全部消失;好轉:皮疹部分消退,癥狀減輕;無效:皮疹和癥狀均無好轉。對 2組患者均于治療結束 1個月后進行隨訪,隨訪結果見表 1,治療組的治療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 80.0%、98.0%,對照組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 42.0%、84.0%。2組療效比較,治療組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3.3 安全性評估 治療期間,治療組和對照組各有 3例出現(xiàn)輕度嗜睡、乏力癥狀,均可耐受。2組治療前后分別檢測血壓、血常規(guī)、大小便常規(guī)、心電圖、肝腎功能,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
慢性蕁麻診是一種病因不明、病程長、治療困難的常見皮膚黏膜過敏性疾病,以局部毛細血管炎癥、出血及水腫為其病理基礎[2]。一般認為本病的發(fā)生是患者具有某種敏感體質,在一些因素作用下產(chǎn)生的變態(tài)反應,慢性者常反復發(fā)作,可歷數(shù)月至數(shù)年。中醫(yī)稱之為癮疹,本病多因稟賦不耐,營衛(wèi)虛弱,風邪與寒或熱相搏于肌膚,風邪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故治療此病的中藥基本方應用四物湯為主藥活血養(yǎng)血,取其“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配伍地龍、僵蠶、蟬蛻、蒺藜、荊芥、防風止癢祛風,并根據(jù)中醫(yī)辨證分型的不同進行加減。足三里、三陰交、曲池、血海為治蕁麻疹的要穴,通過穴位注射,起到針刺與藥物的雙重治療作用。中藥針刺治療具有調節(jié)免疫力、抗變態(tài)反應及抗過敏作用,氯雷他定、賽庚定及穴位注射藥物能較好地控制風團和搔癢癥狀。通過觀察,中西醫(yī)結合配合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蕁麻疹,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且能明顯降低復發(fā)率。
[1]黃慶道,鐘南山.廣東省常見病基本診療規(guī)范?第一冊.2003:476.
[2]石學敏.針灸治療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