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彥華
沿著古運河走來,山東梆子一路唱響。
山東梆子是山東最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地處魯西南地域中心的嘉祥縣。是山東梆子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山東梆子的形成、傳承、發(fā)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嘉祥自古就是樂舞興盛之地,《論語·陽貨》篇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的記載,武城即是嘉祥。嘉祥是曾子故里,曾子經(jīng)常“援琴而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倚山而吟,山鳥下翔”,曾子還善于譜曲作詞,《琴操》一書認定,《殘形操》《梁山操》《曾子歸耕》都是“曾子所作”。嘉祥境內出土的漢畫像石中有很多樂舞百戲的場面,其中東漢時期的武氏墓群石刻左石室第三石刻有9人的樂舞畫像。3人在跳踏鼓舞,還有3男3女6人的樂隊,有的吹管,有的吹簫,有的彈箏。這說明在漢代嘉祥的音樂和表演藝術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以后各代又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為后來山東梆子的形成、發(fā)展、傳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山東梆子源于山陜梆子。山陜梆子大約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間,逐漸沿著商路流傳四方,并受當?shù)胤窖缘挠绊懶纬刹煌陌鹱觿》N。古代有“商路即戲路”的說法,山陜梆子通過黃河和運河兩條商路傳人山東,與當?shù)卦械膿艄?jié)而歌的民間藝術、民間戲曲形式相結合,且聲腔受山東語音的影響,清初在魯西南地區(qū)的一些州、縣形成了本地梆子。各地的本地梆子經(jīng)過一段長時期的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共同的藝術風格,后來統(tǒng)稱為山東梆子。
清代李調元《劇說》:“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梆子腔即以使用梆子擊拍而得名。梆子由兩根長短不等、粗細不同的實心硬木棒組成。音色清脆、堅實,無固定音高,常用以有規(guī)律地敲擊強拍和增強戲劇氣氛。
據(jù)清乾隆(1736-1795)時人嚴長明《秦云擷英小譜》載:“院本之后,演為曼綽,為弦索?!宜髁饔诒辈俊兾魅烁柚疄榍厍?。……至于燕、京及齊、晉、中州,音雖遞改,不過即其本土所近者少變之?!逼渲械摹褒R”,就是指山東。
范紫東在《法曲之源流》中說:“秦腔入河東,為蒲州梆子、東路棒子、老梆子、河北梆子等,人北京為京梆子……越太行而人山東。為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梆子等。出潼關而河南為豫西梆子、祥符調等,其流入南部者為四川梆子、云貴梆子、江浙之南梆子等?!背lo之在《論梆子腔》中說:“可以認定梆子腔興起的地區(qū)是西起平?jīng)觥⑻焖?、東至陜州、蒲州,橫貫陜西關中的這樣一個范圍地帶?!睋?jù)此,高調梆子(山東梆子)是由西秦腔、秦腔與山西的梆子腔結合而成為“山陜梆子”后,“越太行而入山東”,形成本地梆子。
又據(jù)乾隆五十年刊印的吳長元《燕蘭小譜》載:“花部四十四人”中,有于永亭(即墨人)、孟九兒(歷城人)是山東人。其中孟九兒隸大春部“演百花公主,戎衣結束,秀媚中頗饒英氣……其他雜部則梆子腔,俱多為京班別派?!焙竺娴母皆娭羞€有“箏阮調高蛙漏促。踏搖娘苦月三更”句,可知當時是用箏、阮等彈撥樂器伴奏的。所謂“京班別派”的“梆子腔”,多為山陜梆子。據(jù)嘉慶十五年(1810)刊印的留青閣小史《聽春新詠西部》“金慶兒”條:“姓金名元慶,字菊人,又字繡卿,年十五。山東兗州人(大順部)?!痹摋l附詩說:“齊歙不唱唱秦聲,怯怯玉喉度玉箏?!闭f明山東藝人進京后,不唱“齊歙”而改唱山陜梆子。也使用彈撥樂器(箏)伴奏。就兩書所述的伴奏樂器,也與山東梆子早期用大弦(八楞月琴)伴奏是相吻合的。
上述文字資料可證明,至遲在乾隆年間山東境內已有本地梆子存在,且有山東籍演員到北京演出。這一點,與山東梆子老藝人追訴中的時間較接近。
據(jù)1879年出生的老藝人劉勾文(山東梆子名丑劉玉朋之師)說,山東梆子最早是山陜梆子流傳過來的。開封以南,朱仙鎮(zhèn)以北,有老郎廟(祀莊王),過去每逢農歷四月二十五日有盛大廟會,山東梆子藝人曾捐資修建過。對此說,1916年4月23日所刻河南開封朱仙鎮(zhèn)《重修唐明皇宮碑記》(唐明皇被稱為梨園祖師爺)中也有所記載。又據(jù)1889年出生的老藝人段廣才回憶:“聽張恩普老師傅(花臉,濟寧人)說過,濟寧東門里財神閣的‘高調五福班,是明萬歷登基(1573年)以前。由濟寧翰林(綽號活神仙)創(chuàng)辦的,是在清光緒初年(1875年)才垮臺散班的?!睋?jù)此,山東梆子的歷史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
嘉祥縣是山東梆子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山東梆子形成之后,便在嘉祥這片藝術的沃土上扎根并茁壯成長。它的發(fā)展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稍通戲路的富家子弟湊在一起自娛自樂,稱作玩局;另一種是專門人員聘藝人,收學徒,組成戲班或劇社,演員多為窮家兒女,為謀生而從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山東梆子出現(xiàn)首批女演員。解放前,嘉祥全縣有各類玩局i戲班或劇社幾十個,多數(shù)演唱山東梆子。他們頻繁活動于全縣城鄉(xiāng),使大量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劇目傳播開來??h內凡有集市或較大的村莊,幾乎都建有戲樓,如花林、戲樓街、青山、馬村、大張樓、梁寶寺、寺后、任店、曠山、王集、洪山、鳳凰山、孟姑集、臥佛寺等,達幾十處之多。馬集鄉(xiāng)戲樓街村即因村內設有年代久遠、建筑考究的大戲樓而得名。
隨著各類玩局、班社的大量涌現(xiàn),嘉祥縣的山東梆子名角也越來越多,如仲山的張孝河、李好忠,紙坊的賈福蘭,張樓的張朝云等,都在當時享有盛譽,并且有諸如“一聲雷”、“鐵嗓子”、“活張飛”等等的美名。20世紀30年代,嘉祥縣竇坊村人竇朝榮唱紅了蘇北、豫東、安徽等地,他嗓音洪亮,唱腔渾厚圓潤,高亢激昂,表演感情真切,質樸無華,極具地方特色,為許多演員所師法,逐步形成獨樹一幟的竇派藝術。他主演的《兩狼山》成為山東梆子的代表劇目。他的族侄竇玉謙承襲竇派藝術演唱風格,主演的《八寶珠》等傳統(tǒng)劇目深受觀眾歡迎。
建國后,人民初步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日子,各類戲班、劇社的演出非?;钴S,許多停演多年的“玩局”和梨園弟子又重操舊業(yè),登臺亮相。新班主、新藝人層出不窮。嘉祥縣仲山鄉(xiāng)的朱太云、楊興常、李成冒,紙坊鎮(zhèn)的胡文啟,滿硐的石來立,李樓的李思彥,李屯的李洪福,郝莊的郝鳳仙,紛紛走上舞臺,大顯身手。1950年,山東梆子著名演員姚月芝,帶領其胞妹姚月苓、胞弟姚云鵬,以及范麗芳等著名演員,從金鄉(xiāng)縣來到嘉祥,與王繼武、胡文啟、李思彥、徐孝堂等人的戲班合在一起,成立了第一個縣辦的山東梆子劇團,演員近六十人,上演的傳統(tǒng)戲《對花槍》、《麻瘋女》、《韓玉娘》和時裝劇《人面獸心》等引起社會轟動,姚家姐妹名聲大振。姚月芝唱腔優(yōu)美獨特,吐字清晰真切,表演人情人理,做戲聲情并茂,在山東、江蘇、河南、河北、安徽一帶享有盛名。她在潛心研究山東梆子演唱技巧的同時,涉足豫劇、河北梆子等多個劇種,并拜京劇表演藝術家尚小云為師,京劇大師梅蘭芳曾為她指導技藝。她博采眾長,富于創(chuàng)造,豐富完善了山東梆子劇種的藝術風格。她與竇玉謙合演的《對花槍》成為山東梆子的經(jīng)典劇目。
1956年縣辦山東梆子劇團達到三個,專業(yè)演員近200人,同時還有大量的業(yè)余劇團。1958年市縣合并時,嘉祥縣山東梆
子劇團與濟寧市山東梆子劇團合并。1962年恢復嘉祥縣,整個合并后的劇團全部劃歸嘉祥縣,這時,嘉祥縣山東梆子劇團陣容整齊,各行當都有名角,成為名震魯西南、響遍數(shù)省的專業(yè)劇團,張繼愛、李云鵬、岳天祥、孟玉琴、馬金蘭、竇玉謙、李玉苓、卜令文等一批高水平的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深受廣大戲迷青睞。有“金嗓子”之稱的李玉苓唱腔音色純正,發(fā)聲灑脫自如,高亢明亮。其《三省莊》中黑景芝一大段叫做《夸將》的慢板戲,集中體現(xiàn)了山東梆子的藝術魅力,經(jīng)她瀟灑自如的演唱和樂隊優(yōu)美和諧的伴奏,達到回腸蕩氣的境界,觀眾百聽不厭,每次演出,觀眾不僅為演員叫好,還為伴奏樂隊多次鼓掌。
嘉祥縣的山東梆子還以自身優(yōu)勢不斷向四周輻射。1956年嘉樣縣黃垓區(qū)山東梆子劇團演出到肥城,被肥城縣組建為肥城縣山東梆子劇團。1959年嘉祥縣山東梆子二團劃歸棗莊市組成棗莊市山東梆子劇團,嘉祥縣山東梆子三團劃歸滕縣山東梆子劇團。1962年濟寧市山東梆子戲校(嘉祥縣與濟寧市合并時期的戲校)所屬青年山東梆子劇團調曲阜成為曲阜山東梆子劇團。還有嘉祥縣培養(yǎng)出來的一些山東梆子演員到附近市縣劇團成為主角。
文革期間。古裝戲演出受到了影響,嘉樣縣山東梆子劇團排演了《沙家浜》等樣板戲。1978年以后,傳統(tǒng)戲恢復上演,縣劇團上演的《花打朝》、《血手印》、《兩狼山》和連臺本戲《三省莊》以及新改編的《岳飛傳》、《小包公》等劇目,唱紅了魯西南,名聲響到北京、豫東、安徽等地。嘉祥縣山東梆子劇團于1980年創(chuàng)辦戲校。先后培養(yǎng)演員新秀90名。在1988年9月舉行的山東省“泰山音像杯”山東梆子青年演員大賽中,演員劉金蘭榮獲一等獎,杜玉珍、楊小巧分別獲二三等獎。1989年10月,參加第二屆山東省文化藝術節(jié),演出現(xiàn)代戲《情禍》共獲演員、導演、音樂、美術九項大獎。這一時期全縣業(yè)余劇團的演出也異常活躍,出現(xiàn)了如方雪娥、任寶珍、王希花、韓鳳真、申芝蘭等一大批著名的業(yè)余演員,其中任寶珍、申芝蘭等還多次舉辦青少年戲曲演員培訓班(俗稱打窩班),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專業(yè)或業(yè)余演員。
嘉祥縣的戲劇創(chuàng)作,也取得令人贊嘆的成就。1963年,由郭輝編劇、王丙祥譜曲的現(xiàn)代戲《不是小問題》,得到廣泛傳播,并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向全國發(fā)行。至此,嘉祥縣初步形成了一支專業(yè)和業(yè)余人員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隊伍。這期間排演了《砸龍頭》、《拴娃娃》等改編的傳統(tǒng)戲,以及《橋隆飚》、《龍山口》等一批現(xiàn)代戲。1978年,王慶新、李清高創(chuàng)作的兒童戲《量肥記》,也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20世紀80年代,孟令河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鳳落桐》、《牽牛花》、《老老少少》和《情禍》四部大型現(xiàn)代戲,對山東梆子的改革作出了有效嘗試。《鳳落桐》和《情禍》分別參加了首屆山東戲劇月和第二屆山東省文化藝術節(jié)的演出并雙獲金獎?!稜颗;ā贰ⅰ独侠仙偕佟穬蓜?,引起專家重視,評論文章相繼見諸報端。
進人20世紀90年代后,受電影、電視、網(wǎng)絡的沖擊,戲劇演出走向低谷。但是嘉祥縣山東梆子工作者自強不息,一直千方百計地保持著戲劇事業(yè)的延續(xù)和生機。自20世紀50年代始,豫劇大幅度擴張,與豫劇有著深厚親緣關系的山東梆子出現(xiàn)被同化的趨勢,許多山東梆子劇團的演出加入了豫劇的成分,有的甚至改唱豫劇。而嘉祥縣的山東梆子劇團非常注意劇種在音樂、唱腔等方面的獨特性和純正性,在對山東梆子的傳承中,又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一直到現(xiàn)在仍然保持著山東梆子鮮明的表演風格和藝術特色,可以說,嘉祥是山東梆子最正宗的傳承之地。
總之。嘉祥為山東梆子的形成、發(fā)展、繁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山東梆子這朵戲曲奇葩也在嘉祥這片曲鄉(xiāng)藝海綻放出了絢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