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作為重要目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呢?筆者認為,好的教學設計是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主要因素。
1 教學設計的內涵
教學設計就是針對教學進行的精心計劃的活動,它包括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篩選與組織、教學策略的選擇與運用、教學評價的實施以及教學環(huán)境、師生關系、教學技術與手段的考慮等一系列整體的活動。從某種程度上講,教學設計既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更是影響學生學習方式的主要因素,因為,教學設計往往規(guī)定著課堂學習的基本時間、空間、內容、程序,決定其基本學習方式的采用。
2 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教學設計應關注的主要問題
2.1 創(chuàng)設情境是轉變學習方式的基礎條件
美國教育家杜威就曾深刻地指出:教學不應當是學科化,而應當與學生生活中的情境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在教學情境中,自己提出多種多樣的問題,并積極地解決這些問題,即使教學方式比較一般,其教學效果也會是好的。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著力思考如何創(chuàng)設能引發(fā)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情境。
2.1.1 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多媒體課件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誘導學生多角度的思維,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基因突變”概念涉及到DNA堿基對發(fā)生的增添、缺失或改變這3種變化,而這些變化比較抽象,光靠教師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動態(tài)來演示這3種變化,這樣會使結果生動形象,清晰易懂,學生自然而然地就能歸納出基因突變的概念,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為后面介紹基因突變的原因作鋪墊。
2.1.2 注重實驗,創(chuàng)設實踐情境
生物實驗是學習生物學興趣的源泉,它對學生有強烈的吸引力。而現有的生物教材中只有許多前人實驗得出的結論,其中一些巧妙的實驗構思、教科書上卻無介紹。教師設計教學時要從引導學生設計實驗為出發(fā)點,根據前人得出的結論提出實驗假設,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或對前人實驗過程提出質疑和修改方案。例如:通過理論課的學習,學生已掌握“成熟的植物細胞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會發(fā)生滲透作用而導致失水”,那么,煮過的植物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會不會發(fā)生滲透作用而失水呢?教材中沒有對此作出解釋,教師可將此確定為探究點,開展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并動手實驗,從而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變知識“灌輸式”教學為思維訓練為主的教學,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不同側面開啟思維,在動手、思維、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正確的科學結論,達到祖沖之所說“目盡毫厘,心窮籌策”的境界。
2.2 產生并提出和篩選問題是轉變學習方式的動力
新課程強調要引導學生掌握和確立一種基于問題的學習。所謂基于問題的學習,就是要求學生以問題作為學習的載體,自覺以問題為中心,圍繞問題的發(fā)現、提出、分析和解決來組織自己的學習活動,并在這樣的活動中形成一種強烈而又穩(wěn)定的問題意識,始終保持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著重思考如何使學生在通過閱讀、感悟、體驗等活動中產生并提出問題,教師再和學生一道篩選出需要解決或探究的問題。例如:在高三一輪復習“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節(jié)時,由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是在特定條件下進行的,學生不能在實驗室條件下親自模擬操作完成,所以復習時筆者先用課本中的經典實驗素材去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然后幫助學生從七零八落的問題中,歸納出三種類型。
索案型問題,如:①R型活細菌與s型活細菌分別注射到鼠體內,分別觀察到什么現象?②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注射到鼠體內,現象是什么?③R型活細菌與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混合后注射到鼠體內,小鼠會有何種反應?④為什么s型肺炎雙球菌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而R型細菌則不能?⑤加熱能殺死S型細菌,卻為何“殺不死”其DNA?這樣的DNA還具有遺傳功能嗎?
索思型問題。如;①在第四組中是誰導致小鼠死亡?從死亡的小鼠體內能分離出哪些細菌?②對于第四組小鼠體內s型活細菌的來源,有人認為它是S菌“死而復生”;有人認為它是S菌“借尸還魂”,你認為呢?屬于何種變異類型?
遷移型問題。如:①s型菌是否也能轉化為R型菌呢?如果能,轉化因子也是DNA嗎?請你模仿上述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寫出實驗步驟、現象及結論)。②假如你是當年的格里菲思,該如何利用小鼠將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改為體內轉化實驗,從而證明DNA是遺傳物質。寫出實驗步驟、現象及結論。
這樣,讓學生通過討論設置疑問,產生懸念,激疑啟思。從而達到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的境。讓問題始終是課堂運行的主要動力,同樣也是轉變學習方式的內在動力。
2.3 對話與互動是轉變學習方式的關鍵
對話就是通過語言形式所進行的交流,它與權威式的“告訴”或“灌輸”不一樣,它是主體之間的交流;互動則是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它具有交互性特性。新課程把“對話、互動”看成是學生生命成長的一種形式,看成是學生精神自我建構,個性不斷形成的基本方式。
傳統(tǒng)“獨白”式教學在歷史上有過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價值。但從本質上講,“獨白”式教學忠誠于科學,卻背棄了學生;體現了權力,卻忘記了民主;追求著效率,卻忽視了意義。而對話教學作為新課程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形態(tài),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而言,教師角色、學生角色以及師生關系等都已不再定位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傳統(tǒng)層面上,而是在悄無聲息地發(fā)生著變化。比如:為了調動全體學生參與課堂發(fā)言,我們根據所傳授的知識特點,把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搭配編組,4-6人一組。在具體的課堂情境中,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后再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其他人傾聽;然后小組成員一起討論并形成集體的意見,每小組再由一人展示成果。對于各組的結論,可以先讓其他組的同學進行分析、評價,教師再作糾正、補充。這樣使得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旺盛的精力和濃厚的興趣,思維也較活躍,既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論辯思維能力、分析表達能力。而且通過對問題所展開的話題的討論,也能很好地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有效地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在對話與互動的過程中,是引導者、傾聽者和合作者,學生則是主動的學習者和建構者。
當然,教師要注意克服課堂上只顧教學形式的熱熱鬧鬧,而沒有扎實的知識建構的不良教學傾向,切忌將傳統(tǒng)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用自己設定的“問題”領著學生去尋找“標準答案”。這樣既擠占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又造成對課堂教學資源的浪費,這樣的對話是無效的,甚至游離于主題、偏離于文本。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必須與文本(課程標準、教科書等)充分對話,即與文本所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主要內容、重點部分、學習方式的建議等對話,深刻理解文本的信息。其次,把與學生對話作為有效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所謂與學生對話,就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努力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用學生的視角審視教材,盡力想想學生的生活經驗、態(tài)度、心理發(fā)展水平、特定情境中的特定孩子的感受等。只有這樣,才能使文本對學生產生實際的意義,才能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互動效應。
3 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師應當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看成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目前教師能做的,就是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把思維空間留給學生,把自學方法教給學生,把自主實踐還給學生。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能力不斷增長,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其學習方式的轉變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