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索性學習方法是一種適應于新課改革的有效學習方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探索學性學習方法要注意一些具體內容。作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在闡述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探索性學習方法的必要性的基礎上,對探索性學習方法應用中的相關內容展開了剖析。
關鍵詞: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探索性學習方法 具體應用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探索性學習方法鼓勵教師和學生通過積極的相互協(xié)作,共同創(chuàng)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教學情境,激勵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開發(fā)自身的探究能力,通過探索性學習主動掌握知識。但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探索性學習方法進行具體應用呢?我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對此加以分析。
一、探索性學習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有益的啟蒙教育手段,不僅能夠開發(fā)學生在知識方面、語言能力、自我表達能力方面的潛力,而且是一種美的教育。優(yōu)美生動的課堂教學有益于中學生于語言的雕琢過程中學會感知美、表現(xiàn)美,進一步提高審美能力。因此,重視初中學生的語文教育不僅有益于提升他們的愛國熱情乃至全民族的文學藝術欣賞水準,而且有利于使美育教育成為新力支柱,促成學生健康成長。所以我們應改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取得進一步的成就。步入信息時代以來,初中語文的教學手段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以探索性學習方法為例,它改變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抽象僵硬的模式,以其課題性、開放性、主體性的特點獲得廣大教師的青睞與同學的歡迎。尤其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探索性學習方法有益于創(chuàng)設語文問題的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探索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自主學習意識等,進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二、初中語文研究性課題中教師的主導地位
探索性學習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的成功與否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息息相關。我認為,教師應著力于探究方法上的引導,適當點撥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①在語文課堂上如何進行小組協(xié)作?應遵循哪些原則展開分類討論?②分析文章主旨可按哪些步驟進行?文章的主旨與課文的背景之間有哪些內在聯(lián)系?③如何利用多媒體,如電腦制作一個能夠反映古詩意境的Flash動畫?小組成員如何設計所要展示的幻燈片?
(一)師生互動,集思廣益。
教師應仔細備課,根據教材內容及大綱要求設定探索目標,同時應注重利用課堂時間引導學生對其探究成果進行交流。學生得出的初步成果可能相對幼稚,但教師應給予正面的鼓勵和引導,對探究成果中所體現(xiàn)的開放性思維、發(fā)散性思維進行肯定,鼓勵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提問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能刺激學生積極思考,因此教師要善于提問,于提問中拓寬同學們的視野,激發(fā)同學們的自主探究潛力,使其對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如學習《五柳先生傳》和《醉翁亭記》,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有關文章的歷史背景一直是眾說紛紜。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各抒己見,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另外,在小組協(xié)作中,我倡導師生互動,于平等交流中集思廣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后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一步補充、完善已有的結論,并以讀后感、小論文形式表示出來。如學完《紫藤蘿瀑布》一課后,教師可以要求同學們就心得感想寫《生命的意義》、《紫藤蘿給予我的啟示》等作文。在讀后感、小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學生不必一定要有華麗的言論,但一定要做到感情真摯,言之有物,觀點鮮明,行文規(guī)范,以此鍛煉在課后的探索研究能力。
(二)小組交流,升華總結。
在小組交流學習之后,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總結,積累經驗,反思在探索性學習過程中思維定勢的原因,以及所暴露出的問題、今后可改進之處。同時應引導學生掌握探索性學習常用的研究方法:如舉一反三的類比推理、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等。葉圣陶早就提出:“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彼越處煾鼞獌?yōu)化教案設計,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規(guī)律,從經驗中吸取教訓,掌握探索性學習的方法,從而真正學會自主性研究學習。
(三)發(fā)散思維,鼓勵探究。
前蘇聯(lián)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早就提出:“如果我們教給孩子僅僅是知識,那就直接告訴他好了,而教育的藝術在于激勵和喚醒。”誠然,教育工作者的最終目的就是激勵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喚醒學生興趣的原動力,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最大熱情。所以,在探索性教學活動中,教師更應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給每一個孩子以表現(xiàn)的機會,讓學生享受探究實踐活動帶給他們的成就感,而不是單純強調教學任務計劃,束縛孩子個性發(fā)展的思維。另外在上述課題告一段落之后,教師應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積極引導學生對得出的研究成果進行進一步的推廣和再探究,鼓勵學有余力的同學繼續(xù)探究該課題,通過觀察、猜想、證明、檢驗,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進一步領悟到學無止境的深意。如學習《紫藤蘿瀑布》這一課時,課題可以設計如下:①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鼓勵同學通過各種手段(如圖書館、網絡等)搜索與課文相關的歷史背景,根據作者的意圖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時分析文章主要的寫作手法;②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優(yōu)美句子與文章所要表達的寓意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如分析“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裝的是什么仙露瓊漿”等是如何體現(xiàn)紫藤蘿的生命張力的;③猜想作者所要真正表達的思想;④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證明自己的推理;⑤結合文章的寫作手法、歷史背景等,驗證自己的推理;⑥交流感想,以論文形式研究報告。
三、讓多媒體成為探索性學習的好幫手
中學語文的教學過程實質上也是一個傳遞信息、交換信息、儲存信息、處理有效信息的過程,在信息時代,我們應充分利用好各類資源,以多媒體手段促進探索性學習在教學中的應用,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與課堂效率。如在引導同學們學習《愛蓮說》一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等展示蓮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使學生真切地感悟到蓮之亭亭玉立、品質高潔等,這是傳統(tǒng)教學手段無法媲美的。因此,關于語文探索性學習的教學設計更應結合新課標要求的標準,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以圖片、動態(tài)表格、音樂、文字等充盈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而不能受限于課本,進行填鴨式的灌輸。教師應善于運用多媒體手段,有益于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由淺入深、鞭辟入里,引導學生擺脫語文思維中的思維定勢,學會舉一反三,從而拓寬眼界,拓展眼界,充分調動眼耳口鼻等感官,從而鍛煉綜合的語文思維能力。長此以往,寓教于樂,我們不僅能有效提高課堂上有效時間內的信息容量,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從而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創(chuàng)造力,并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與理解力。另外,在授課前,教師應結合自己的風格特色與教學大綱的實際要求合理設計課件,創(chuàng)造合理而真實的教學情境,而不可以一味節(jié)省作圖、板書時間,以期加快課堂節(jié)奏,增加課堂密度,以填鴨式灌法輸入給學生大量消化不了的知識,造成欲速則不達的惡果。
四、結語
總而言之,寓教于學,寓教于樂,只有我們以清晰的教學思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探究性教學方法,才能展現(xiàn)教學亮點,發(fā)揚教師風格,激發(fā)學生興趣,從而收到師生滿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靳玉樂.探究教學的學習輔導[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208.
[2]鐘啟泉.現(xiàn)代教學論發(fā)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372.
[3]寧連華.語文探究學習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D].2004:11-12.
[4]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普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