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離開長沙了。四月的長沙煙雨霏霏,輕霧朦朦。窗外,是一株高大的香樟樹。一枝靈秀的枝條伸向窗臺,那墨綠的葉片經(jīng)過春雨的浸染,更加的綠,綠得深沉、凝重,綠得耀眼。細碎的雨點嘀嘀嗒嗒打落在葉片上,輕輕顫抖的葉片像是少女抽泣的香肩。
空氣濕漉漉的,仿佛能擰出水來,彌散著淡淡的清香。
去橘洲,是個下午。飄雨的天空有些晦暗,雨中的湘江像是一條練帶,靜靜地流著,沒有浪花飛濺,沒有濤聲依舊,在雨霧朦朦中伸展,消失在天地一色的遠方。我不愿打破這里的靜謐,我盡量把腳步放得很輕很輕,把身心融入那一種感動。一滴雨水從額前滑落,我才知道,春雨已悄悄打濕了我的發(fā)梢。抬頭,一個愜意的呼吸,戲劇般,一把花傘罩在頭頂,扭頭看,是同行的文友,她明亮的雙眸里,一片晶瑩。
橘洲,橘子之洲,是湘江的一個江心小島,是湘江下游眾多沖積沙州之一,長約五公里,形成于晉惠帝永興二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它以岳麓山為鄰,與湘江水作伴,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獨特景觀。她西望層巒聳翠的岳麓山,與岳麓書院、愛晚亭相鄰;東瞰湘江風(fēng)光帶,盡覽都市繁華。從西向東,山、水、洲、城融為一體,似流動的畫,如放大的盆景。這里水波蕩漾,風(fēng)光綺麗,四面環(huán)水,宛如一巨型游輪,泊定江心。橘洲歷史悠久。遠在唐代,這里就盛產(chǎn)南橘,遠銷江漢等地。杜甫曾為此寫下了“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的詩句。橘洲,自古就是著名的旅游勝地。古瀟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就在這里。宋肖大經(jīng)的《肖夏詩》譽稱橘洲為“小蓬萊”,名勝水陸寺中的“拱極樓中,五六月間無暑氣;瀟湘江上,二三更里有漁歌”的名聯(lián)至今仍膾炙人口。
第一次知道“橘子洲頭”,源于毛澤東主席那首氣勢恢宏的《沁園春·長沙》,一代偉人站在橘子洲頭發(fā)出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改寫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建國后,毛主席曾先后七次到橘洲附近的湘江水域游泳。1959年6月24日,他從武漢來湖南視察,一下火車,就乘車直赴猴子石,下水游了一個多小時,從現(xiàn)在的攬岳亭登上橘洲。在洲上,他走訪菜農(nóng),接見小學(xué)師生,并與他們合影……
在天地之間,黃昏的橘洲是一幅畫,是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