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枕無憂丹祛失眠
生地、酸棗仁、阿膠、知母、茯神各60克,雞子黃4枚,琥珀末、黃連、甘草各10克,川芎4.5克,遠志45克,豬心血、煉蜜適量。上藥共研極細末,以豬心血和之,加煉蜜適量,制為丸,朱砂為衣,每丸1.5克。每晚臨睡前2小時服3~4丸。
武漢廖秀勤
點評
本方由酸棗仁湯與黃連阿膠湯加減而成。方中酸棗仁養(yǎng)肝血、寧心神;配以川芎疏肝理氣,一收一散,相反相成;更以知母、黃連清熱除煩,制川芎之辛燥;生地、阿膠、雞子黃滋陰,使亢陽有所附;茯苓、茯神、遠志寧心安神;磁石、琥珀鎮(zhèn)心安神;豬心血和藥,取“心者入心”之義,為諸藥之引。諸藥合用,具有滋陰清熱、鎮(zhèn)心安神之效。
高枕無憂丹載于明代醫(yī)學(xué)家龔?fù)①t《壽世保元·不寐》篇,在臨證中可酌情加減,如驚悸惡夢加琥珀末;頭痛加少量川芎;眩暈加天麻;熱重加黃連;痰多加川貝母。
(點評者:成都中醫(yī)院大學(xué) 副研究員 蒲昭和)
花椒治腳癬
25?;ń费蟹郏c5瓣大蒜一起搗成糊,敷在患處,隔天敷1次,每次敷藥約20分鐘。敷的時候會出黃水,很痛,有火燒一樣的感覺。
徐州鄒在全
點評
中醫(yī)學(xué)認為,腳癬的內(nèi)因是脾胃濕熱下注,外因是環(huán)境或染濕毒,久病則傷陰,肌膚失養(yǎng)?;ń?、大蒜和濃醋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外用“殺蟲”的要藥。民間用來治療腳癬也由來已久,但主要對皮膚龜裂型的腳癬療效較好。該讀者的腳癬屬于水皰、糜爛型的,不建議使用該療法,主要是由于這些藥物刺激性較大,對皮膚糜爛面會造成一定損害,甚者會引起過敏及炎癥反應(yīng)。若用后出現(xiàn)黃水、疼痛,有火燒一樣的感覺,可能正是藥物刺激造成皮膚炎癥反應(yīng)所致,應(yīng)當避免再用。
水皰型足癬的中醫(yī)辨證多為濕熱下注,可選用黃柏、蛇床子、土茯苓各30克,蒼術(shù)15克,用米醋1000毫升浸泡5~10分鐘,若出現(xiàn)皮膚瘙癢、疼痛等不適感覺,應(yīng)立即停用。糜爛型足癬則多辨證為濕熱不化,可加木通15克,地丁、萆薢、苦參各30克,因為這些藥物均為清熱化濕之品,用1000毫升左右清水煎煮,濃縮至500毫升,冷卻后濕敷,每次約10分鐘,待糜爛面愈合后,可外用抗真菌的西藥藥膏(如達克寧等)進行治療。
(點評者: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附屬岳陽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皮膚科教授 李斌)
陳皮炮姜方治脾虛型小兒夜啼
陳皮、白術(shù)、蟬蛻2克,炮姜1克,大棗3個,水煎后頻服,每日1劑。
溫州李希
點評
陳皮和白術(shù)具有理氣健脾的作用,炮姜可溫中散寒,大棗能夠安神養(yǎng)血,蟬蛻能止“驚哭夜啼”。此方可用于面色恍白、四肢倦怠、手足稍冷,吮乳無力、哭聲低微、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的夜啼患兒。
(點評者:成都中醫(yī)院大學(xué) 副研究員 蒲昭和)
挹神湯治療頭痛頭暈
生石決明20~45克(先煎),生龍牡(龍骨和牡蠣)各15~30克(先煎),生地12~18克,生白芍10~15克,香附、炒黃芩各10克,夜交藤、茯神(苓)各15克,遠志、白蒺藜各9~12克,炒棗仁12~20克,合歡花6克。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廣州張喬
點評
本方中生石決明、生牡蠣咸涼清熱,益肝陰,潛肝陽,收浮越之正氣,為主藥。生地、白芍補益真陰,滋水涵木,涼血生血,柔肝安脾,為輔藥。首烏藤滋益肝腎,交合陰陽;合歡花解郁安神;酸棗仁養(yǎng)肝助陰,寧心斂汗而安神;遠志肉交通心腎;白蒺藜,散肝郁,祛肝風,共為佐藥。香附為陰中快氣藥,引血藥至氣分,增強諸藥活力,兼能理氣解郁;黃芩瀉肝膽火,益陰退陽,共為使藥。諸藥合用,共達養(yǎng)陰柔肝,潛陽安神,交通心腎之功。肝血虛者,加當歸、阿膠(烊化)各6~9克;頭暈明顯者,加澤瀉30克,鉤藤20~30克;郁郁不樂、精神不振者,加厚樸花10克,玫瑰花5克,佛手片6克,加重合歡花之量;心火旺而失眠多夢者,加川連6克,竹葉、蓮心各3克,燈心草10克;心血不足而心悸不寧者,加麥冬10克,丹參12~15克,柏子仁10克。
(點評者:國家藥典委員會研究員 白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