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仁和醫(yī)院兒科(北京 102600) 張玉和 楊海明 周春菊
毛細支氣管炎是嬰兒冬春季常見疾病,國外報道嬰兒毛細支氣管炎約占因下呼吸道疾病住院患兒的50%[1]。我院于 2008年 12月至 2009年 2月采用孟魯斯特鈉顆粒劑(商品名:順爾寧,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治療門診患兒 54例,并長期隨訪,現(xiàn)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治療組:54例,其中男 29例,女 25例,年齡 6月至 2歲。對照組:56例,其中男 32例,女24例,年齡 6月至 2歲。兩組所選病例均符合毛細支氣管炎診斷標準[2],無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發(fā)癥并排除先天性心臟病,支氣管異物等?;純悍尾?X線表現(xiàn)為雙肺紋理粗亂或點狀陰影及不同程度的肺氣腫,治療前均未使用過白三烯受體拮抗劑,且在性別、年齡、病程和病情分級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利巴韋林抗病毒,霧化吸入特布他林、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止喘、祛痰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口服孟魯司特鈉顆粒劑(商品名:順爾寧,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4mg,每日 1次,療程 7d。
3 效果觀察 兩組患兒均囑家長進行每日臨床癥狀記錄,并記錄每位患兒的聯(lián)系方式,對沒有及時來復診的患兒進行電話督促。其中治療組 7例患兒未來復診,對照組 8例患兒未來復診,統(tǒng)計時均不予入組,治療組在治療 7d時 1例失訪,在統(tǒng)計療效時予以剔除。治療組有 2例未堅持服藥,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時不予考慮。
4 療效判斷
4.1 臨床療效 病情好轉:全天平靜及睡眠時喘憋消失,平靜時喘鳴音基本消失;病情控制:深呼吸及活動后喘憋消失,偶有咳嗽,雙肺痰鳴音基本消失,活動后偶有喘鳴音。無效:癥狀和體征均無好轉。
4.2 癥狀體征評分 觀察項目為咳嗽、喘息及肺部喘鳴音、肺部羅音情況,前兩項由家長每天家中監(jiān)測,每天記錄 1次,后兩項由門診醫(yī)生每天接診患兒時進行聽診記錄,根據(jù)患兒臨床表現(xiàn)自擬評分標準,并于入院第 3、5、7天給予癥狀體征評分:①咳嗽:無記 0分;輕度記 1分(平靜時無咳嗽,活動或哭鬧后有咳嗽 );中度記 2分 (介于輕度與重度之間);重度記 3分(咳嗽頻繁或陣咳,影響進食及睡眠,活動程度受限)。②喘息:無記 0分;輕度記 1分(安靜時無喘息,活動后喘息偶有發(fā)作,程度輕,不影響活動和睡眠);中度記 2分 (介于輕度與重度之間);重度記 3分 (喘息明顯,呼吸促或三凹征,影響活動和睡眠)。③哮鳴音:無記 0分;輕度記 1分(偶聞哮鳴音);中度記 2分 (介于輕度與重度之間);重度記 3分(滿布哮鳴音)。④肺部羅音:無記 0分;輕度記 1分(偶聞水泡音);中度記 2分 (介于輕度與重度之間 );重度記 3分(滿布水泡音)。
4.3 痰液細胞檢查 兩組患兒均使用無菌吸痰管負壓吸取痰液,涂片,HE染色,進行痰液細胞學分析。顯微鏡下觀察鱗狀上皮細胞小于 5%并可見肺巨噬細胞時認為是合格痰液[3],做痰液細胞分析時,光鏡下每高倍鏡視野記數(shù) 100個細胞 ,進行痰液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分類 ,以百分數(shù)表示。因所有患兒痰液均有中性粒細胞出現(xiàn),僅有 5.6%患兒痰涂片出現(xiàn)嗜酸性粒細胞,故以中性粒細胞作為治療前后觀察指標。因患兒不配合未能吸取痰液或痰液太少不能進行細胞分析的不參與此項檢查。治療組 40例患兒,對照組 38例患兒進行了痰液分析。
5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組應用 SPSS1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療效比較用卡方檢驗;癥狀和體征評分及住院天數(shù)數(shù)據(jù)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故數(shù)據(jù)以中位數(shù)(4分位數(shù)間距)表示,即以 M(Q)表示,兩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兩個獨立樣本比較用秩和檢驗,兩組痰液分析用 t檢驗,以 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有極顯著性差異。
1 兩組臨床療效 見表 1。治療第 3、5天,兩組好轉率、控制率、無效率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χ2=0.782,P=0.337> 0.05)和 (χ2=5.456,P=0.084> 0.05);治療第 7天,兩組好轉率、控制率、無效率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均有顯著性差異(χ2=6.596,P=0.037<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 兩組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 2。治療第 3、5天,兩組癥狀體征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第 7天,兩組癥狀、體征評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兩組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分)
3 兩組痰液細胞學分析 見表 3。兩組入院時痰液中性粒細胞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第 7天,兩組痰液中性粒細胞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兩組痰液中性粒細胞比較
4 不良反應評價 本組治療過程中,發(fā)現(xiàn) 1例患兒出現(xiàn)搖頭癥狀同時伴有頭痛,停藥后癥狀消失,未影響日常生活,未經(jīng)特殊處理停藥 1周后緩解。
毛細支氣管炎是一種嬰幼兒較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見于 2歲以下的小嬰兒,以喘憋、三凹征和氣促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副流感病毒、鼻病毒、人類偏肺病毒、某些腺病毒及肺炎支原體也可引起本病。毛細支氣管炎患兒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喘憋、呼吸困難及肺部哮鳴音,重者可以出現(xiàn)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目前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是抗病毒和平喘等對癥治療,其他方面的治療效果尚未確定。白三烯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在嬰幼兒喘息性疾病中重要的炎性因子,國外已有相關文獻報道毛細支氣管炎患兒痰液、尿液半胱氨酸白三烯明顯升高[4,5],白三烯通過與白三烯受體結合增加血管通透性,平滑肌痙攣、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水腫,降低纖毛運動能力,導致清除異物能力下降,氣道黏液增多,氣道阻塞,募集炎性細胞如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等,導致毛細支氣管炎發(fā)病。 Marguet等[6]發(fā)現(xiàn)急性毛細支氣管炎的患兒痰液中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中性粒細胞可以釋放蛋白酶損傷肺組織,同時進一步釋放白三烯 B4(LTl,3)、白介素 8(IL-8)等趨化因子。 Anderson等研究表明孟魯斯特鈉能夠抑制中性粒細胞的促炎癥反應[7]。本組從臨床療效和痰液中性粒細胞百分數(shù)下降兩方面觀察了孟魯斯特鈉對毛細支氣管炎的療效,提示孟魯斯特鈉對毛細支氣管炎有較好治療作用。但這一結果與國外學者不一致,Bisgaard等研究結果顯示孟魯斯特鈉對毛細支氣管炎急性感染后的繼發(fā)癥狀有明顯療效[1],但對急性毛細支氣管炎急性期治療未得出有效結論,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為該研究對象均為住院患兒,病情相對重,且開始服藥時間為入院后 3d(中位值),而我們的服藥時間為患兒患病后的 3d(中位值),考慮治療時間比 Bisgaard等研究有所提前,但具體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 Bisgaard H. A randomized trial of montelukast i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ost-bronchioliti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167(3):379-383.
[2] 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 [M].第 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199-1201.
[3] Pizzichini E,Pizzichini MMM,Efthimiadis A,et al.Indices of airway inflammation in induced sputum:reproducibilityand validityofcell and fluid-phase measurements.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6,154(2):308.
[4] Way W,Sasagawa M,Takemoto A,et al.Sputum leukotrienes in chronic airway diseases and bronchial asthma attacks.Nihon Kyobu Shikkan Gakkai Zasshi,1992,30(9):1695-1703.
[5] Oh JW,Shin SA,Lee HB.Urine leukotriene E and 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in nasopharyngeal aspiration from young wheezy children. Pediatr Allergy Immunol,2005,16(5):416-421.
[6] Marguet C,Bocquel N,Benichou J,et al.Neutrophil butnoteosinophil inflammation isrelated tothe severity of a first acute epidemic bronchiolitis in young infants.Pediatr Allergy Immunol,2008,19(2):157-165.
[7] Anderson R, Theron AJ, GravettCM,et al.Montelukast inhibits neutrophil pro-inflammatory activity by a cyclic AM P-dependent mechanism.Br J Pharmacol,2009,156(1):1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