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黎 河南省鄧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鄧州 474150)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循環(huán)不全,導致腦干、小腦及大腦半球后半部等灌流區(qū)的機能障礙。
臨床資料 2007年 6月至 2009年 5月,采集均來自我院門診或住院病人。 68例,男 31例,女 37例;年齡最小 25歲,最大 69歲;病程 4個月至 6年。
診斷標準 參照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制訂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診斷標準[1],并排除高血壓、腦出血等導致的眩暈、頭痛等?;颊呔哂凶?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表現(xiàn),均經(jīng)頸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確診為腦供血不足,包括椎基-底動脈及兩側(cè)椎動脈供血不足。
治療方法 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半夏、茯苓、白術、蔓荊子、丹參、生姜各 15 g,天麻20g,陳皮 12g,葛根 30g,甘草 10g,大棗 6枚。加減:小便赤者加車前子;大便干結(jié)者加大黃;頭蒙目赤者加決明子、夏枯草;嘔吐嚴重者加代赭石、旋覆花;脘悶納呆者加砂仁、白蔻仁;耳鳴重聽者酌加郁金、石菖蒲、蔥白。1劑 /d,水煎分服。治療前后觀察臨床癥狀、體征,TCD檢測:左椎動脈 (LVA)、右椎動脈 (RVA)、基底動脈(BA)平均血流速度。
療效標準 治愈:眩暈、惡心等癥狀體征消失,TCD檢查椎-基底動脈供血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減輕,可正常生活,但影響工作,TCD檢查椎-基底動脈供血稍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TCD檢查椎-基底動脈供血無改善。
治療結(jié)果 本組 68例,治愈 20例,顯效 30例,有效 15例,無效 3例,總有效率 95.6% 。治療前后TCD檢測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見表 1。
表1 治療前后 TCD檢測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s)cm/s
表1 治療前后 TCD檢測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s)cm/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
項 目 n 治療前 治療后LVA 68 40.46± 16.32 40.46± 16.52 RV A 68 39.92± 15.81 42.77± 16.25 BA 68 43.25± 15.81 49.92± 15.44
討 論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是引起大腦供血不足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屬中醫(yī)學“眩暈”范疇。臨床以突發(fā)性和反復發(fā)作為特點,常伴有嘔吐、耳鳴。病位在清竅,病因涉及風、火、痰、虛、瘀等諸多因素?!饵S帝內(nèi)經(jīng)》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兜は姆ā吩?“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薄C?虞摶在《醫(yī)學正傳》中提出“血瘀致?!?。筆者認為本病病本為虛,氣血不足,因虛而致實,生痰生瘀,故發(fā)眩暈。然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故急性期治療宜燥濕祛痰,健脾和胃。方中陳皮理氣健脾,半夏降逆止嘔,合用則燥濕化痰[2];茯苓利水滲濕,白術燥濕利水,共用健脾利濕;天麻、蔓荊子熄風止眩[3];丹參活血祛瘀;葛根除風生津;甘草、生姜、大棗健脾和胃,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用,可燥濕祛痰,健脾和胃,使氣血得充,清竅得榮,則諸癥自愈?,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葛根主要成份葛根素,對局部去甲腎上腺素引起的微循環(huán)障礙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可增加微血管運動的振幅,提高局部微循環(huán)血流量,可明顯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的腦部血液循環(huán)。丹參含有的多種成分,有擴管、抗凝、促纖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臨床觀察表明,該方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療效較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探討研究。
[1]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 [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1996,29(6):379-380.
[2] 楊志宏.半夏白術天麻湯配合西比靈治療痰濕型眩暈 60例 [J].陜西中醫(yī),2009,30(10):1294-1295.
[3] 郭洪洋.半天定眩湯治療眩暈癥 32例 [J].陜西中醫(yī),2009,30(10):129712-98.
[4] 段重高.葛根素治療椎-基底鼠腦微循環(huán)的影響[J].中華醫(yī)學雜志,1991,71(9):516.
[5] 王 寧.葛根素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 TCD研究 [J].安微中醫(yī)臨床雜志 ,2001.1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