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癥(IBS)是一種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yōu)樘卣鞯墓δ苄阅c病,該病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tài)改變和生化異常。一般認為 IBS屬多因素的生理心理疾病。其臨床特點表現(xiàn)為腹痛和或腹部不適,伴有大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的改變,癥狀可持續(xù)存在或反復發(fā)作。治療方法不一,常用的有心理療法、飲食療法、解痙藥等,但對腹瀉型 IBS的療效欠佳。腸易激綜合癥屬中醫(yī)泄瀉、腹痛、便秘、腹脹等范疇,臨床上以腹瀉型常見。我科從 2000年~2008年用中醫(yī)藥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 59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118例均為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 59例。治療組男 41例,女 18例;年齡 28~ 69歲;病程 1年~20年。 對照組男 39例,女 20例;年齡 26~ 68歲;病程 1年~ 21年。 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參照羅馬Ⅱ標準:在先前的 12個月中,腹痛或腹部不適有 12周時間,發(fā)作不必是連續(xù)性的,癥狀在排便后緩解,糞便稀溏或呈水樣,伴有或不伴有以下癥狀:①每日排便超過 3次;②黏液便;③便意窘迫;④排便不盡感;⑤腹脹或腹部膨隆。經(jīng)臨床觀察、電子結腸鏡及鋇劑灌腸檢查排除胃腸道器質(zhì)性病變。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痛瀉要方合補中益氣湯加減,藥用:益母草 30g,黨參、黃芪各 15g,茯苓 12g,白術、當歸、陳皮、防風、白芍、升麻、柴胡、訶子、芡實各10g,甘草 3g。 15d為 1個療程,連續(xù)服用 2個療程。
對照組:思密達 3g,3次 /d,止瀉寧 2片,3次 /d,谷維素片 20mg,3次 /d,口服,15d為 1療程,連續(xù)服用2個療程。
療效標準 本組病例療效分為顯效、好轉、無效三級。腹痛、腹瀉消失或明顯減輕,腹部壓痛消失,半年內(nèi)無復發(fā)者為顯效;腹痛、腹瀉比前減輕,腹部仍然有壓痛,為好轉;腹痛、腹瀉無變化或在治療期間減輕,但半年內(nèi)又復發(fā)者為無效。
治療結果 治療組 59例,經(jīng)治療 1個療程后,顯效 36例,好轉 21例,無效 2例;其中 21例好轉病人,于繼續(xù)治療第 2個療程后顯效 14例,余 7例仍為好轉。治療 2個療程后治療組顯效率為 84.7%,對照組為45.8%,兩組療效比較(P<0.01),見附表。
附表 兩組療效比較[例(%)]
討 論 IBS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 IBS屬多因素的生理心理疾病。 IBS的病理生理基礎主要是胃腸動力和內(nèi)臟感知異常,而造成這些變化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已知心理社會因素與 IBS發(fā)病有密切關系。治療的目的是消除患者顧慮,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zhì)量。西醫(yī)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癥狀,如:解痙止痛、止瀉、抗抑郁。
中醫(yī)認為:腹瀉型的 IBS患者,其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伴腹痛,或明顯的腹部不適感,病程多為持久。吳鶴皋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 ,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為痛瀉?!辈C當屬肝氣乘脾之痛瀉要方證,故治療宜燥濕健脾疏肝為法,方用白術健脾燥濕,白芍緩急止痛,配伍芳香之陳皮,和中化濕,助白術健脾祛濕,并用味辛性溫歸肝入脾之防風,助芍術以舒肝脾。四藥相配,補中寓疏,瀉肝補脾,調(diào)和氣機,則痛瀉可止。但該病病程較久,常常遷延不愈,瀉泄日久,脾胃虛弱,中氣下陷。單用上方不能每每收效,合以補中益氣湯,補益中氣,升陽舉陷,使脾胃強健,中氣充足,氣陷得升,則瀉泄可止。正如李皋脾胃論認為,脾胃為精氣升降樞紐。脾胃損傷,即將出現(xiàn)下泄日久而不能升,是有秋冬而無春夏。治療中非常重視升發(fā)脾之陽氣,喜用升麻柴胡,以遂其生升之性。故今用痛瀉要方合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 IBS,疏肝健脾,益氣升陽,升清止瀉,療效甚著。臨證時加芡實、訶子以收斂止瀉。久病入絡,絡脈不通則痛,故加益母草以活血通絡以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