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凱雷
用人方須設法使被用方堪當其用,被用方亦當竭盡才智、努力擔當
國企用人道與術的困境
有本國企用人秘辛典籍已然國企高層中悄然傳閱,即新近出版的《國企用人之道? 大匠無棄材》。
其實,這十年針對國企用人的書并不少,論述國企人力資源變革的文章更多。但讀后,國企領導人和一線管理者都不解渴,一方面,這些論著要么全盤西化,在人力資源管理的精神脈胳與操作方式與西方企業(yè)管理變革暗合,難以契合國企獨特的困境與挑戰(zhàn);要么接軌香港、臺灣,以至當前內地著名私企的管理哲學,有見地,有水平,有思路,但這些哲學與操作辦法與國企的獨特氣場與氣質難以融合。另一方面,就我所讀的有所啟示的國企用人秘籍,讀罷一時頗有一針見血、感同身受的快感,但掩卷難免似曾相識,這等仿佛揭開國企本質的書,實質上是官場“厚黑”的變種,與當前流行的官場小說的權術無異,國企組織部門、人力資源的干部、官員看后,似會有短期療效,卻陷入“囚徒的困境”:原來閱讀的目的是在國企用人中除弊興利,而如果全盤吸收的結果,恰是愈陷愈深。
而讀《大匠無棄材》,我的直覺的感受,它有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范,無官場黑厚學的壞;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馬哲鮮活靈魂,有“夾縫里成事”的東方中庸古老智慧,是一個融國企大氣、接國企地氣的接近親歷自敘、又為解決實戰(zhàn)問題而生發(fā)的著作。手頭同時正讀著彭令點評的《浮生六記》考證最新版本,想著俞平伯評價佳句用至《大匠無充材》可謂恰到此書撰寫的難得好處與閱讀效果的痛快之處:“上不為名山之業(yè),下不為富貴的敲門磚,間興所至,不必妝點,不知避忌,統(tǒng)觀全書,無酸語、贅語,道學語”。
我想補綴些許的就是“統(tǒng)觀全書,無惡俗吹捧國企機制的奉承語、更無官場用人權謀的厚黑語”。我想,這是作者通達境界、思想力的積沉,更是中國國有企業(yè)發(fā)展變革的歷史邏輯的必然。
國企改制三十年始“亮劍”
國企三十年改革,尤其是自九三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國企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以來,國企在體制方面的改革不能講是摸到了某一階段的“天花板”,但可以說為國企大發(fā)展奠定了較好的體制基礎。記得六年前三月“兩會”,我專訪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時,他已經(jīng)自豪的宣稱:“旗下189家大型國企03盈利增長41%。這一數(shù)字與匯豐銀行剛剛公布的去年純利增長相差無幾!”他的說法令我印象深刻,與香港商界巨賈相提并論,推至四五年前幾不可想象, 至如今更甚,從以往負債累累的“泥足巨人”到如今與國際頂級企業(yè)比肩,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推進給國有企業(yè)描繪的前景遠不止于此。
在這國企于本土及海外大發(fā)展的過程中,如果說國企用人成功的“道與術”,還是在一味模仿西方、私企,其實并非事實。諸多大型國企的發(fā)展飛躍,有著自己獨特的用人“道與術”,在十年央視經(jīng)濟年度人物評選,我訪問的有限的國企老總,從衛(wèi)留成、傅成玉,到肖亞慶、任建新、斯?jié)煞虻?他們的體制改革與用人之術很難用“接軌西方”來概括,這些國企的用人文化與模式有市場經(jīng)濟巨子的共性,更有獨特的中國國企個性。甚至國企集群的掌門人國資委的成功與否,也在于選人用人,正如書中所言,“在中國,也許只有國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yè)。三軍不可奪帥,國企命脈系于各個層面的‘一把手”。
積三十年發(fā)展改革之功,“八面受敵”亦三十年的國有企業(yè),已然“干”出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用人之路。
現(xiàn)在,自中央提出國企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十七年過去,我見到的唯一一本書,敢于在海內外將國企用人之道“亮劍”——“大匠無棄材”。
“大匠無棄材”的秘密
如果是十年前國企脫困攻堅的時刻,我讀到這個名字,我可能會笑出聲。這個名字可能就是“社會主義大鍋飯”用人機制的翻版。如今,十年國企、跨國企業(yè)、著名私企的采訪經(jīng)歷,讓我噤聲,面對十年間唯一敢于“亮出旗幟”的這本紅色封面、近四十萬字的非政府、非組織部門主導的用人典籍,我直覺第一反應是迅速閱讀再下判斷。
事實證明我的直覺。
這本書出色除了我引述的國企領袖的評述外,我的閱讀感受在于,它道出了國企用人的道與術的秘密。更出色、更出彩的是,它融合了國企用人“道”與“術”,是有術之道之“大匠無棄材”,是有道之術之“‘夾縫中成事”。
正如袁枚論做粥之法“有水無米,非粥也;有米無水,非粥也。水米交融,柔膩如一,而后謂之粥”。市場現(xiàn)在流行的人力資源書籍(包括國企組織部門、干部發(fā)行或撰寫的書與文),很多都是體制戰(zhàn)略之“水”,卻是無中國米之水,或是有中國小米之虎狼之湯,而《大匠無棄材》做到了戰(zhàn)略與操作相交融、東方古老人際智慧與西方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哲學的“柔膩如一”之“粥”。
作者那子純在國企的本質上提出“大匠無棄材”,可謂國企用人領域的“石破天驚”之語,“從積極意義上講,此理念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順應世界文明發(fā)展趨勢之‘以人為本的人道要求”,而從消極意義上講,這一理念如果與具體的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操作不融合,那就是對企業(yè)和國家發(fā)展要務的傷害。但細讀完《用人之道》、《鑒人之方》、《管人之策》、〈自我修煉》共計四輯137篇親歷親記之文墨,深刻理解這理念下的操作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激發(fā)著國企用人的潛在效益,更深深品味到在國企機制、成本所囿下,優(yōu)秀國企管理干部洞悉人性,時勢,‘夾縫中成事的獨特秘方滋味、難得的心胸境界,即如作者所言:“在當前國企用人體制的嚴重束縛下,國企領導者的回旋余地有限,必須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盡力開發(fā)現(xiàn)有人力資源成為唯一選擇。而‘大匠無棄材應成為國企用人的基本理念,即用人方須設法使其堪當其用,被用方亦當竭盡才智、努力擔當。因此企業(yè)性格取決于‘一把手,企業(yè)命脈系于各級‘一把手。”
而隨作者一道在一個個小故事和前線管理者緘言感悟中“用人成事”后,再反觀國企的用人機制與用人成本,更能領略到“國企領袖的用人的強烈責任感、肩負國計民生的重大責任與歷史使命”。
期待最中國、最國際的“煉金術”
我與作者不相識,更未謀面,讀到國企“用人”要面對的“多個一把手”、黨性與科學發(fā)展觀、企業(yè)民主利與弊,人性與人情、柔韌性與軟實力、用人成本與生存執(zhí)照、執(zhí)行力與思想力等等,不但感佩作者對待事業(yè)“熱心冷腦”的“無我”理性境界,更感慨這本書基本上沒有思維的盲點和漏洞,實屬閱讀中的難得。
而作者以大型國企一線組織干部身份撰述此書,在我閱讀的過程中,除了“精采”、“實用”、“頓悟”之外,也是一次“冒險之旅”。雖然能夠感覺到作者還是刻意避開一些定會遭人非議的論述,但他大膽的論述國企“兩個一把手”、“國企領袖黨性”,講述“國企用人成本”、國企組干親歷故事,都讓人“解渴”、“叫好”同時,為他說真話的個人工作成本略有擔憂。
對于作者,我期待繼這本集一線的局限與優(yōu)勢的“矛盾”之書后,還有更深入闡釋國企本質與秘密的大作問世。我更期待,這本書能拔動世界上最復雜的組織領袖、行動上的哲學智慧大家的心弦,面對這個最復雜、最簡單、最深刻、最實戰(zhàn)的命題,能接續(xù)寫出最中國、最國際的國企“煉金術”,正如作者所言的那樣,“假以時日,國企將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燎原之火中完成一次輝煌的鳳凰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