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熙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到一個地方品嘗一兩種地方特產(chǎn)或美食,可以一飽口福,此乃人生一大幸事。
臺灣糯米棒有其歷史淵源。話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英軍攻打臺灣。為了讓戰(zhàn)士們在戰(zhàn)斗中既便于攜帶又能填飽肚子,還有足夠的營養(yǎng),以便有充足的力量打仗,人們想出了一個奇妙的辦法:用糯米包裹肉片、蝦仁等,做成糯米棒。因其香甜柔韌可口,老少咸宜,成為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為了紀念那些為國捐軀的戰(zhàn)士,這種美食就一直在臺灣流傳至今。福建與臺灣一水相隔,不少臺胞從臺灣返鄉(xiāng)時把制作糯米棒的手藝傳授給大陸親人。最近在我們福建霞浦街頭也可以品嘗到,它與糯米糍和糯米飯的滋味大不相同。
糯米棒顧名思義主料是糯米,配料卻豐富多彩,有肉松、香腸、油條、咸蛋、辣椒粉等。目前在霞浦街頭我親眼目睹了糯米棒的制作全過程,并有幸品嘗之。
首先將白花花的糯米浸透蒸熟,準備一張十六開紙一般大小的保鮮膜鋪在桌上;其次制作者套上橡膠手套,將蒸熟的糯米均勻地鋪排在上面,并把糯米壓成長方形餅狀;接著將香腸整條放在糯米餅的中心,灑上肉松、油條,嵌入咸蛋黃,再灑下些許辣椒粉;然后將保鮮膜連同糯米餅卷起來,把配料包裹住,再揉搓擠捏幾下,呈一個長筒狀;最后取一根搟面杖似的木棒,在長筒狀糯米的兩端壓一壓,把長筒棒內(nèi)的配料封得嚴嚴實實,把保鮮膜剝下,臺灣糯米棒便誕生了。
糯米棒黃色的身軀,黏性強、韌性高、味道噴香。咬一口越咀嚼越香甜。吃掉外皮,棒內(nèi)卻五顏六色,紅的、黃的……恍如八仙盤菜,香氣直往鼻孔鉆。它不但有糯米的濃香,還有配料的醇香,兩種香混合在一塊,吃后令人回味無窮。
臺灣糯米棒是名副其實的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讓人吃了還想吃。你品嘗過了嗎?■
開心點悟:
這是一篇融說明和抒情為一體的好作文。小作者結合歷史背景,仔細觀察,詳細說明了糯米棒的制作過程,最為可貴的是在這些說明的語句里,處處飽含著感情,使文章有較強的感召力和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