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柯希,王 馨
(重鋼總醫(yī)院,重慶 400081)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疼痛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現(xiàn)就近年中藥外用治療 EM疼痛的進展綜述如下。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西醫(yī)理論是經血逆流、種植和體腔上皮化生學說。內膜之種植與生長要完成黏附、侵襲和血管形成“三部曲”,激素和受體在促進和抑制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局部的或盆腹腔的各種酶、酶抑制劑、生長因子、細胞因子亦在其中產生影響。可概括為 EM患者處于一種免疫功能降低狀態(tài),反流入盆腔的內膜碎片不能被正常地清除,并在雌激素、細胞因子和酶的作用下,形成異位病灶,產生臨床癥狀[1]。同時,異位灶在增長過程中需要新生血管供血,故血管形成因子具有重要作用[2]。
中醫(yī)認為 EM的病因病機多與血瘀有關[3],可歸屬于中醫(yī)“痛經”、“不孕 ”、“癥瘕”、“積聚 ”、“月經不調”等范疇。經產的余血流注于子宮沖任脈絡之外,氣血失暢,腎虛氣弱,以致蘊結而為血瘀。瘀血凝滯下焦,胞脈阻滯不通則經期腹痛,腰骶部墜脹疼痛;胞宮藏瀉失??稍陆涍^多,經期延長等;瘀血在臟腑經絡之間凝聚日久,漸可形成癮瘕;胞脈瘀滯,沖任不調,兩精不能相搏,又可致不孕。瘀血不僅是病理產物,同時也是致病因素,從而導致疾病的惡性循環(huán)[4]。另外,腎在女性生理病理中占主導地位,故腎虛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腎虛為本、血瘀為標。
中藥保留灌腸法:由于 EM的病灶大多是在盆腔,保留灌腸可以通過腸黏膜直接滲透吸收藥物,使病灶部位的血藥濃度比口服湯劑高,療效更好,同時可減少藥液對胃的刺激。楊漸[5]自擬婦塊消(鹿角霜、補骨脂、桂枝、赤芍、三棱、莪術、桃仁、土鱉蟲、雞內金、郁金)灌腸治療 EM50例,總有效率96.0%。徐學武等[6]用補腎活血湯直腸給藥治療 EM52例,結果緩解癥狀和改善血液流變學異常中藥均顯著優(yōu)于西藥達那唑。梁月琴等[7]用紅藤湯(紅藤 15g,敗醬草 15g,三棱 15g,莪術 15g,赤芍 15g,桃仁 15g,丹參 10g,桂枝 10g,延胡索 15g,香附 10g)保留灌腸治療 EM經期疼痛 72例。顯效 22例(30.6%),有效 40例 (55.6%),無效 10例(13.9%),總有效率 86.1%。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孫紅等[8]用丹皮、炒赤芍、莪術各 9g,茯苓、皂角刺各 12g,石見穿、敗醬草 15g,制乳香、制沒藥各 6g。氣滯血瘀型加桂枝、烏藥各 4.5g,桃仁 9g;寒凝血瘀型加木香 3g,肉桂 4.5g,吳茱萸 4g。加水適量,煎成 100~150mL,予以保留灌腸,每晚 1次,14天為一療程,連用 2~3個療程。臨床痊愈 11例 (22.9%),顯效 17例 (35.4%),有效16例(33.3%),無效 4例(8.3%),總有效率 91.7%。
中藥直腸滴注法:直腸黏膜有很強的吸收能力,藥液通過滴注的方式,70%以上可從直腸中、下靜脈繞過肝臟而進入大循環(huán),避免了消化液中的酸、堿和酶的影響和破壞作用,可達到靜脈注射濃度,而且起效快、作用時間長。秦永河[9]用當歸10g,桃仁 12g,赤芍 10g,桂枝 6g,香附 10g,丹參 15g,延胡索10g,金銀花 15g,紫花地丁 30g,鱉甲 15g,三棱 10g,莪術 10g,甘草 6g。水煎至 150mL,溫度降到 39℃~40℃時將藥液過濾并裝至消毒輸液瓶內。用去掉針頭的輸液器連接輸液瓶與導尿管,并在導尿管上涂適量的液體石蠟或甘油以做潤滑之用。囑患者治療前排空大便,取左側臥位,將導尿管插入肛門 10~30cm,滴速為 30~40滴 /min,1日 1次,10天為一療程(月經期停藥),共治療 2~3個療程。治療 100例,顯效 57例,有效39例,無效 4例,總有效率 96%??坠鹑鉡10]用紅藤、敗醬草、蒲公英、魚腥草、制香附、三棱、莪術、丹參、連翹等適量濃煎取汁 100mL直腸滴注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 50例,于經凈后 3天開始,每晚 1次,l0天為一療程,連續(xù)使用 3個療程后,痊愈15例,顯效 20例,有效 9例,無效 6例,總有效率 88%。
盆腔置管中藥制劑灌注法:采用盆腔置管中藥制劑灌注法治療,可使藥物直接進入病灶,提高局部組織的藥物濃度,用藥少、作用時間長、不良反應少。李勵韞等[12]在患者月經結束后予生理鹽水 250mL、魚腥草注射液 60mL盆腔置管灌注。術前排空膀胱,取仰臥位,選擇臍與髂前上棘連線中外 1/3交點處常規(guī)消毒皮膚并鋪無菌孔巾,以 0.5%利多卡因 5mL局部麻醉,用硬膜外麻醉穿刺針,刺入皮膚,囑患者鼓腹,垂直進針入腹腔后拔出針芯,調節(jié)針口朝向盆腔,將硬膜外導管經過穿刺針插入盆腔 20~25cm抽出針套,回抽導管保留于盆腔約10cm,寬膠布固定導管于腹壁,末端接一 7號針頭供滴注藥液。滴藥間隔期導管遠端以肝素帽封閉,下次備用。1日 1次,7天為一療程。治療 40例,總有效率 97.5%。
中藥制劑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是把針刺與藥液對穴位的滲透刺激作用結合在一起發(fā)揮綜合效能,能提高療效。項心怡等[12]通過常選穴以中極、三陰交為主,配地機、次髎(兩穴交替使用),患者取仰臥位,垂直刺入穴位 1~1.5寸,有酸麻脹痛感、回抽無回血后,緩慢注射藥物(當歸注射液和魚腥草注射液交替使用)2m L,術后休息 30m in,1日 1次,7次為一療程,共治療 2個療程。觀察 56例,總有效率 98.21%。
艾灸療法:艾葉加工制成艾絨,具有易于燃燒、氣味芳香的特點;而且,艾燃燒后產生的火力均勻、持久,可以泌透皮膚直達病灶[13]。相對于針法的物理性刺激,灸法是通過艾灸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效應,傳遞到經絡系統(tǒng),調動人體的免疫功能,作用于病變部位,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tài)的調整,在相互協(xié)同相互激發(fā)的作用下,產生治療上的倍數(shù)效應。艾葉煙熏和艾葉油有抗細菌、抗真菌、抗病毒、抗支原體作用。利用艾煙熏的抑菌作用,熏 20min后可抑制金黃色葡球菌和乙型溶血型鏈球菌,熏 30min可抑制大腸桿菌,熏 50min可抑制綠膿桿菌[14]。劉亞欣等[15]用艾葉、當歸、細辛、威靈仙、附子、黃芪組成的溫通藥散 30g,取雙側水道、四滿穴、單側三陰交穴,熏灸,每穴 10min,每天 1次,10次為一療程,治療 EM致痛經 76例,結果顯效 56例,有效 11例,無效 9例,總有效率88.16%。
中藥局部外敷法:藥物敷貼局部后較長時間停留在皮膚表面直接刺激皮膚感受器,通過反射途徑,使藥物向病變組織及血液釋放,從而使病變部位保持均衡的藥物濃度。項心怡等[12]用柴胡、桃仁、紅花、枳殼、丹參、敗醬草、雞血藤、透骨草、水蛭、昆布、大黃、木香各適量。加酒蒸熱,每日于小腹部外敷2次。每次30min。每劑藥可用 4次,10天為一療程。腹痛甚者加金鈴子散、乳香、沒藥等,經期停用。姚玉榮等[16]自擬克異種子丹敷臍治療盆腔 EM113例(腎虛血瘀型),總有效率94.7%。龐保珍等[17]用消異種子丹(水蛭 30g,炒穿山甲 30g,蜈蚣 4條,延胡索 30g,制沒藥 30g,制乳香 30g,生大黃 35g,炒桃仁 30g,紅花 20g,川芍 10g,木香 25g,肉桂 20g,淫羊藿 30g,菟絲子 30g)貼臍治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結果臨床痊愈 40例,顯效 45例,有效 22例,無效 6例,總有效率 94.69%。汪慧敏等[18]用七厘散 1g用少量黃酒調和,敷貼于人體神闕穴,并加艾條灸 20min治療臨床分型為 I期的 EM所致痛經 31例。結果痊愈 17例,顯效 6例,有效 3例,無效 5例,總有效率83.9%。
中醫(yī)藥外用治療 EM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但由于目前其作用機制尚未明確,缺乏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和療程、療效判定的量化指標,同時對不良反應的觀察較少提及,臨床研究過分集中于療效觀察而缺乏大樣本、多因素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使臨床缺少具有指導意義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對有關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很少,從免疫學、分子基因水平等更深入的研究更是甚少。目前,基于“在位內膜決定論”的源頭治療方案已初現(xiàn),一組中藥已被證明可以抑制異位內膜基質細胞核因子 B的激活,也可以減少由正常 T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 RANTES的表達和分泌[19]。隨著基礎和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有理由相信中藥治療 EM將有更為廣闊的前景。
[1]郎景和.子宮內膜異位癥基礎與臨床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2,18(3):129-130.
[2]譚先杰,郎景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基礎研究進展[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8,33(6):378-380.
[3]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yè)委員會第 3屆學術會議.子宮內膜異位癥、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及女性不孕癥的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標準[J].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1,11(6):376.
[4]王莉,烏日娜.中醫(yī)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 [J].中國電子期刊雜志,2008,1:23-25.
[5]楊漸.中藥灌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 50例[J].陜西中醫(yī),2005,26(10):1007.
[6]徐學武,劉彤鷗.補腎活血湯灌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 52例[J].陜西中醫(yī),2008,29(3):266-268.
[7]梁月琴,張麗.中藥灌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 72例[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4,11(4):252.
[8]孫紅,劉武,王肖力.中藥內服加灌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48例[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4,20(3):133.
[9]秦永河.中藥直腸滴注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 100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5,6(14):28-29.
[10]孔桂茹.中藥直腸滴注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J].青海醫(yī)藥雜志,2006,36(7):74.
[11]李勵韞.魚腥草注射液盆腔置管灌注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5,8(14):748.
[12]項心怡,劉建.中醫(yī)藥治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8(7):24.
[13]奚永江.針法灸法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50.
[14]葉春枚,呈熒,高建芳.艾熏治愈 54例手指骨髓炎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J].上海針灸,1988,(2):7-8.
[15]劉亞欣,曹銀香,王榮英,等.溫通藥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致痛經 76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3,35(5):55.
[16]姚玉榮,路印香.克異種子丹敷臍治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 113例[J].國醫(yī)論壇,2001,16(2):5.
[17]龐保珍,趙煥云.消異種子丹貼臍治療盒腔子宮內膜異位癥[J].吉林中醫(yī)藥,2004,24(6):22-23.
[18]汪慧敏,王幸兒.七厘散穴位敷貼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3,22(4):24-25.
[19]郎景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研究的任務與展望(之一)[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6,41(5):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