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是造成人類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占我國居民人口死亡的第一位?,F(xiàn)代醫(yī)學證實,1/3的腦卒中是由頸動脈狹窄栓子脫落所致[1],頸動脈狹窄多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粥樣硬化斑塊鈣化致動脈狹窄或脫落后栓塞腦血管而引起臨床癥狀。隨著神經(jīng)介入影像學的發(fā)展,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已成為治療頸動脈病變的新技術和重要手段之一,通過解除頸內動脈血管狹窄,達到改善腦血管供血的目的[2],但術后抗凝藥物是否合理應用直接關系到手術的成敗[3]。如果抗凝治療用藥不當,會導致血栓形成栓塞或因抗凝過度造成出血等并發(fā)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筆者對2009年北京市順義區(qū)醫(yī)院11例接受頸內動脈支架置入術病人使用抗凝藥物情況進行了護理觀察,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神經(jīng)內科11例接受頸內動脈支架置入術病人,男9例,女2例,年齡58~72,歲平均年齡68歲。8例安裝1個支架,3例安裝2個支架。
1.2 抗凝方法 術前常規(guī)3~5d,po,qd,波立維75mg,拜阿司匹林100mg,qd,術中常規(guī)使用肝素。術后4 h拔除動脈鞘管,給予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bid,共3~5d。繼續(xù)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波立維75mg/d,po,抗凝藥物3個月~1年,用藥期間嚴密觀察皮膚黏膜有無瘀斑,牙齦出血及大小便顏色,監(jiān)測凝血四項。
2.1 抗凝治療的健康教育 由于支架是一種金屬異物,根據(jù)其結構和組成因素,有必要進行抗凝治療,應向病人詳細解釋抗凝的必要性[4],讓其了解藥物作用及不良反應,指導病人按時服用抗凝藥物,并定時復查凝血酶原時間和出凝血時間??鼓陂g適當限制蔬菜及新鮮水果,避免使用乙醇飲料及含復合維生素、維生素K豐富的食物(如木耳等),以免影響抗凝療效。抗凝期間避免碰撞、受傷及出血,避免使用銳利器具,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注意血凝狀態(tài)變化。
2.2 低分子肝素注射技巧 皮下注射通常的注射部位是腹壁前外側,藥液應注入脂肪層,因為腹壁脂肪層較厚,左右交替,針頭應垂直而不是傾斜,進入捏起的皮膚皺褶,根據(jù)腹壁厚度決定注射深度,注入皮下脂肪組織內,應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皮膚皺褶,直到注射完成,局部壓迫5min。
2.3 出血的觀察與護理 支架置入術病人返回病房后,囑咐病人應采取平臥位,保持手術側肢體伸直制動8h,嚴密觀察有無出血現(xiàn)象。注意觀察術肢末梢皮溫、皮膚顏色、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未拔鞘前應加強巡視,定期檢查傷口有無出血,鞘管有無移動或脫落等;觀察敷料有無滲血,如果出現(xiàn)滲血可用手指用力壓迫穿刺點,止血后重新包扎,以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防止感染。觀察有無牙齦出血、皮膚黏膜出血、黑便、血尿、嘔血等癥狀,并觀察病人意識、血壓,警惕腦出血的發(fā)生。
此外,靜脈穿刺應使用套管針,避免反復穿刺造成皮下淤血或血腫。減少反復穿刺,操作盡量集中,拔針后壓迫穿刺點大于5 min。
2.4 血栓的觀察與護理 血栓的形成是支架術后嚴重的并發(fā)癥。支架置入后24h或48h內易發(fā)生血栓,3個月內注意觀察。
期間全面監(jiān)測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包括心率和血壓,密切觀察穿刺側肢體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如患者出現(xiàn)穿刺側肢體遠端疼痛、動脈搏動消失、皮溫降低、膚色蒼白等現(xiàn)象,應及時報告醫(yī)師,以采取必要措施。
向病人介紹各種藥物的作用和不良反應,說明按時服藥的必要性和擅自停藥的危害。每天應定時按劑量服藥。服藥期間,嚴密觀察有無出血及血栓形成傾向,如牙齦出血、黑便等。一旦發(fā)生,立即就診。
出院后應定期復查凝血時間(6個月內每月復查1次)。戒煙、限酒、低鹽、低脂飲食,堅持適度鍛煉,使病人出院后能提高自我保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