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官明
(貴州省畢節(jié)市田壩橋鎮(zhèn)農機站,貴州 畢節(jié) 55171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機推廣無疑是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農機推廣工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面對新形勢不斷做好農機技術推廣工作,推進農業(yè)機械發(fā)展是擺在農機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量大、時間持久的宏偉系統工程,客觀上需要規(guī)劃先行。農機新農村建設規(guī)劃要統一于農村全面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要根據實際,分類指導,遵從群眾意愿,有差別地推進。要依照農村山地、拐溝、川道、城郊和油區(qū)、非油區(qū)不同自然條件,以及舊村形狀、經濟水平、農機化水平、產業(yè)結構等實際,遵循統一規(guī)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顯特色、政府引導、依靠群眾、試點示范、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的原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的有機統一。
(1)根據當地實際和農機推廣工作需要制定農機補貼政策。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支柱產業(yè),農機補貼政策要圍繞農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的需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去制定,符合特色產業(yè)、支柱產業(yè)等發(fā)展的實際。
(2)列入補貼農機的須具有先進性和適用性。引進推廣每項新技術、新機具要注重其技術內容是否先進適用,技術性能是否可靠。不具備先進性的技術沒有推廣價值,不具備適用性的技術沒有推廣前景。推廣過程中,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首先推廣投資少、見效快、綜合效益顯著的技術或機具,決不能走形式、擺架子,為推廣而推廣,為機械化而機械化。同時,要高瞻遠矚,所推廣的技術或機具不能只注重經濟效益,同時還要注重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有些技術或機具由推廣所表現出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并不顯著,但其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很好,也是值得推廣的。有些技術或機具的確先進,但適用范圍極其有限,或要求過高,推廣價值也就不大??偠灾x擇引進推廣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必須充分考慮到該技術或機具的各項內容是否符合本地區(qū)農業(yè)生產需要及農機化發(fā)展的總體目標。
(3)農機補貼政策應該與時俱進。不同時期農業(yè)產業(yè)規(guī)劃不同,農業(yè)發(fā)展的重點也不同,推廣和補貼的農機產品和技術應緊跟農業(yè)產業(yè)規(guī)劃,要把那些過時的農機產品和技術及時地從農機補貼中撤下來,而把那些更加先進適用的農機產品和技術放到新的農機補貼中去。
(4)農機補貼的標準應隨所推廣的農機產品和技術而定。一方面要考慮政府所能給的農機補貼資金,另一方面,要考慮對要推廣的農機產品和技術農民能夠接受的程度。農民易于接受的,購置和應用熱情高的,可適當降低補貼標準,農民不易接受的,購置和應用熱情不高的,可適當提高補貼標準。其實一種新農機或一項新技術的出現,農民都會有一個接受和使用的過程。隨著推廣的深入,農民會越來越接受、使用和應用先進適用的農機和技術,農機補助標準也應該隨著推廣的深入,逐步對補貼標準進行調整,該降的降,該升的升。
(1)宣傳發(fā)動是技術推廣工作的先導。任何一項農機新技術、新機具、作物新品種、栽培新方法的推廣,最終的接受者、應用者是農民。要使農民接受應用新技術,首要的任務就是宣傳發(fā)動。向農民宜傳新技術、新機具、新品種、新方法的優(yōu)點、特性、增產機理、應用后帶來的效益和其它地區(qū)推廣應用的典范實例及成功經驗。只有宣傳到位了,農民發(fā)動起來了,技術推廣才會成為可能。另外宣傳發(fā)動也包括向領導宣傳,發(fā)動干部、技術人員參與推廣。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電視、廣播的輿論導向作用,利用講座的形式廣泛宣傳農機技術的性能、作用、效益,擴大農機推廣的社會影響,使廣大群眾加深了對農機推廣應用的認識和了解;另一方面,還應到各鎮(zhèn)、村進行實地推廣示范宣傳,鄉(xiāng)鎮(zhèn)、村干部現場參觀,采用實地推廣示范和試驗對比等群眾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為推廣工作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2)實施行政手段是農機推廣工作的有力組織保證。任何一項新技術的推廣都要經歷從不認識到認識的過程。且農機技術推廣的對象是農民。農民是最實際的,往往是從親身實踐體會中去認識問題。因此,在推廣過程中,尤其是推廣初期,必須借用行政手段,加大推廣力度,對在反復試驗示范、認準的先進適用技術和機具要借助政府部門大力宣傳,熱心組織,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的調控手段,實現“政技結合”。當然,不能搞強迫命令,長官意志。
服務貫穿于技術推廣全過程,如推廣前的物資、機具、配件供應服務、技術培訓服務、咨詢服務,推廣中的技術服務、維修服務、管理服務以及產后的農產品加工貯存、銷售服務等等,提高服務質量有利于農機的推廣。
(1)推廣前的農機商品信息服務。每一個農機新產品的問世都是來之不易的。它滲透著技術人員的心血和工人的汗水,然而要把它推廣到農民生產中去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由于長期習慣勢力的影響,農民對一切新技術的應用,都有一個過程。農民的這個過程需要農機推廣人員提供超前服務,要把推廣的新機具技術性能、用途、使用操作方法,以及使用效果和價格通過各種渠道提前宜傳到廣大農民那里,幫助農民去了解、去認識,為下一步推廣做好充分的輿論準備。
(2)推廣之中的“三包服務”。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服務內容,也是取信于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三包”對象一要誠心、二要熱心、三要細心。要及時組織人員為其排除機械故障,按“三包”要求,說到做到,以取信于民。
(3)送技術下鄉(xiāng),搞好農機推廣后的跟蹤服務。跟蹤服務也是農機推廣的一項重要服務內容。一種新產品到底是否適用一個地區(qū),不能只憑說明書上介紹和個人的想象,要在實踐中找答案。所以,作為基層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一定要堅持在農忙季節(jié)組織人員送技術下鄉(xiāng),深入田間地頭,親自察看推廣農機產品的使用情況,并親自體驗農機產品的技術性能,傳授機具調試維修技術,真正讓農民感覺到機具買到手,技術學到手,使用起來稱心。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歷史過程,是傳統農業(yè)向現代農業(yè)轉化的中間環(huán)節(jié),農業(yè)機械化在這個過程中起著穿針引線的重要作用,它不僅可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yè)勞動者文化素質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加快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使農業(yè)經濟呈現良性循環(huán),還可為國民經濟發(fā)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農機推廣工作,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只要我們遵循市場規(guī)律,了解農村市場需求,善抓機遇,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做好農機推廣工作,為農業(yè)的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和農村經濟發(fā)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