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文,無非是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其中的“感”,大致有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對事物的整體感覺和印象等;二是由事物引起的感想、評議和思考等。本文所說的“感”,指第一種情況。在寫作中,先寫自己的所見所聞,緊接著就寫自己的“所感”,形成層次分明的由眼觀到心感的構(gòu)句、構(gòu)段形式,文章會顯得思路清晰、內(nèi)容生動豐富,可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新意。這種寫法,在一篇文章里可能不會經(jīng)常用到,但可形成文章的亮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妨看幾個例子: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yuǎn)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lán)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lán)空。(沈從文《云南的歌會》)
這句話前半部分寫作者的所見所聞:云雀如何飛和叫,最后寫自己對所見所聞的感覺“仿佛要一直鉆透藍(lán)空”。寫感覺的部分雖然僅有幾個字,但一下子提升了語言的生動性,語言的內(nèi)容更具體充實了,讓人體會到云雀是多么有活力,飛升得是多么快、多么高,并且讓人對“藍(lán)空”也有了更形象更鮮明的印象。另外,這樣寫也透露出作者內(nèi)心的驚嘆喜悅之情。你看,如果沒有“仿佛要一直鉆透藍(lán)空”這個寫感覺的部分,句子的意味就會淡很多。
在《云南的歌會》中,作者寫行人在山道上邊走邊唱悅耳好聽的山歌,還有一處很精彩的描寫:
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xiàn)個花茸茸的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于唱歌也發(fā)生了興趣……
句子的前半部分寫作者看到的戴勝鳥,緊接著寫了對戴勝鳥的感覺“好像對于唱歌也發(fā)生了興趣”,句子馬上顯得親切慰藉了,非常生動活潑,引人遐想,那山歌是多么動聽,連鳥都被吸引住了。
下面這個例子,寫法和上面所舉的例子類似:
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fēng)也是黑的。(曹文軒《孤獨之旅》)
這里有三個句子,前兩個句子寫天陰了,變黑了,是寫眼所見。后一句寫主人公杜小康對這種變化的印象,是心所感?!坝X得風(fēng)也是黑的”,這幾個字把無形的風(fēng)形象化了,生動地表現(xiàn)了天的陰暗和人物內(nèi)心的緊張。
不僅寫景時可用這種由觀到感的寫法,寫人、記事時也可用這種寫法。下面這段文字,描述孩子們在春天里吹柳笛:
大街小巷,到處地嗚嗚嗚,嗚嗚嗚。好像春天是從他們的手里招待回來了似的。(蕭紅《小城三月》)
前一句寫作者聽到的小孩子吹柳笛的聲音,后一句寫自己聽到那聲音時內(nèi)心的感覺:覺得春天是孩子們用手中的柳笛召喚回來的。這樣寫是不是讓人眼前一亮、心頭一喜,給人帶來了一種美的感受?
我很喜歡下面這兩句話:
我家有兩個小孩子,他們都喜歡“揀柴”。每當(dāng)大風(fēng)天,他們兩個,一個姊姊,一個弟弟,真是像火一般的喜悅,要母親拿籃子給他們到外面樹林里去拾枯枝。(廢名《樹與柴火》)
作者寫自己的兩個孩子喜歡撿柴,孩子們在作者眼里“真是像火一般的喜悅”,這句話寫出了作者面對孩子的喜悅時,內(nèi)心的感覺。孩子對撿柴這事熱情多么高,喜悅之情多么強烈!作者對孩子的喜愛之情,也充盈在這幾個字里了,非常生動。
上面所舉的例子,看上去沒有什么華麗的詞匯,可是卻顯得很有文采,很優(yōu)雅,這和作者巧妙地由觀到感寫出自己的某種特別感覺有關(guān)。由此可見,真正的文采。來自文章的內(nèi)容,而不是來自一些空洞的讓人眼花繚亂的詞匯、句式。
先寫見聞,緊接著寫自己的感覺,由實到虛,這樣就在記實性的描敘中,注入了個性化的感受,語言表達(dá)就有可能出新意。用這種寫法。關(guān)鍵是突出先觀后感的層次感,以寫所見所聞為重點,寫所感時點到為止,不過多展開。你若留心會發(fā)現(xiàn),上面所舉的那些例子,寫到“感”時,大多就幾個字,簡明利落。若寫“感”過多,沒有節(jié)制,會弄巧成拙,顯得喧賓奪主、華而不實。由觀到感地生發(fā),還得注意,需生發(fā)得自然貼切,不可生硬地、不著邊際地亂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