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語新目標起始篇教學中面臨著許多困惑,在分析困惑問題成因的基礎上,對當前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進行了粗淺的探究和思考,提出了幾點切實可行的對策,以期走出困惑,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xiàn)新目標英語教學的理想目標。
【關鍵詞】起始篇 教學現(xiàn)狀 困惑 對策
2005年全面實施《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以來,小學生升入中學后,他們的英語成績兩極差異明顯,致使農村初中英語教學面臨著很大阻力。在《英語(新目標)》七年級上學期暨起始篇教學階段,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預備篇完成“小升初”銜接教學?如何從正式篇開展有效的任務型教學?如何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后進生?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等?為此,我們時常陷入困惑之中。
一、起始篇教學中的主要困惑
當前,由于人教社還沒有提供中小學“一條龍”體系的《英語(新目標)》教材,以致中小學英語教學在教材、教法、學法和評價等方面很難順利銜接,在七年級上學期,教與學的主要困惑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小學英語教材缺乏銜接
在我們學區(qū)內,小學使用的是《英語(PEP)》教材,共八冊;中學使用的是《英語(新目標)》教材,共五冊。經教材對比,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在詞匯、語法、話題等方面出現(xiàn)了斷層,結果導致中小學教學內容的脫節(jié),嚴重阻礙了《標準》二級目標向三級目標的順利過渡。
詞匯方面:小學三年級聽說讀142個三會要求詞匯,小學四至六年級的重點黑體詞匯有480個?!队⒄Z(新目標)》七年級上冊的重點黑體詞匯有374個,三會要求詞匯有129個,而且許多單詞拼讀難度大、不好記,嚴重影響了后進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語法方面:《英語(PEP)》教材從第三冊至第八冊編排的主要語法結構有:一般現(xiàn)在時、祈使句、情態(tài)動詞(can)、There be 句型、現(xiàn)在進行時、一般將來時、形容詞比較級、一般過去時等等,這些內容涉及并超出了七年級語法教學內容與范圍,而且知識體系的編排跨度大,有些語言教學內容要等一學年才重新見面。這既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不利于語言教學,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2.中小學英語教學缺乏協(xié)調
小學英語教學主要是通過聽、說、演、唱等方式來激發(fā)學習興趣,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讓學生習得語言。而中學英語教學更加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學方式顯得比較單一,所以不少學生進入中學后由于不適應中英語教學方式,而逐漸失去英語學習興趣,有的學生甚至產生厭學情緒,英語成績明顯下滑。雖然《標準》體現(xiàn)了中小學英語教學的整體性和一體化的教學思想,但是中小學英語教學存在各自為陣的現(xiàn)象,在課程目標要求等方面很難協(xié)調發(fā)展,在教法與學法等方面難以實現(xiàn)過渡提高。況且許多中學教師對小學英語的教學現(xiàn)狀知之甚少,往往延誤了對部分后進生英語學習基礎的及時補救。
3.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亟待培養(yǎng)
在預備篇教學中,英語教學雖然從ABC重新開始,而且許多初一新生已經學過三至四年的英語,可惜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沒有獲得培養(yǎng)。比如:有些學生不會認讀26個字母,不會認讀48個國際音標,不會使用英漢詞典進行輔助學習,不會拼讀生詞或根據音節(jié)記憶單詞;有些學生在上課時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愛作筆記,愛做小動作,課堂違紀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他們不能獨立完成英語作業(yè),喜歡抄襲作業(yè)或拖欠作業(yè)。如果不及時解決學生的這些非智力因素問題,不及時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即使預備篇教學內容再簡單或節(jié)奏再慢,英語教學也難以補救他們的英語基礎,反而會阻礙全班英語教學整體水平的提高。
4.中小學英語評價缺乏大綱
目前教育部還沒有出臺詳細、具體、可供操作的英語教學評價大綱,大家只好采用單一的書面測試,這嚴重削弱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問卷調查六年級290名學生,97.24%的學生認為英語學習重要,但是只有48.57%的學生對英語感興趣,43.1%的學生不喜歡英語的原因是“考不好”。小學英語(PEP)教材主編龔亞夫老師說:“不是教材出現(xiàn)的都要教,不是所有教的都要會,不是所有會的都要考”。但是《標準》沒指定哪些要考,哪些不考。為確保學生取得高分,老師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學生只好“西瓜芝麻”一起吞,英語學得半生不熟,消化不了,許多四年級小學生已經開始掉隊。由于“重知識、輕能力”這一現(xiàn)象的存在,學生學習英語的情感,如:興趣、動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都被輕視了。
二、解決起始篇教學困惑的對策
為盡快走出起始篇教學的困惑,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切實可行的對策,以便實現(xiàn)教與學的雙豐收。
1.探究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對策
(1)搭建銜接平臺
“教師結對”模式為中小學合作開展校本教研搭建了平臺,發(fā)揮了中小學英語骨干教師“傳、幫、帶”的作用,促進了中小學英語教研的連貫性、一體性和發(fā)展性。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大家感悟到中小學英語教師長期合作、交流與研討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促進銜接教學
為促進課堂銜接教學,我們探究了中小學“任務鏈型”教學模式,收效良好。
一般模式為:話題導入→任務活動→語法點撥→任務評價→新任務。前后任務遵循一根教學主線,任務之間設計過渡語或簡短活動,確保前后任務連貫緊湊,使教更好地服務于學。
實踐證明:“任務鏈型”教學模式有助于教師深入探索《標準》倡導的“任務型”教學模式,不斷提升處理教材的經驗與能力。對學生來說,他們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已不再對他們“滿堂灌”,而是讓他們在言語實踐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逐步提高初步運用英語進行綜合語言實踐活動的能力。
(3)編寫銜接教材
在整合中小學英語教材的基礎上,合作編寫了校本銜接教材——《中小學英語銜接與訓練》,實現(xiàn)了中小學英語教材內容的有效對接,有助于七年級學生的英語入門教學少走彎路,快速、高效地復習鞏固原先已學英語內容。通過銜接訓練,促進小學英語學習向中學英語學習的過渡與提高,有助于“教與學”的和諧進展!
2.加強集體備課,關注學法指導。
新課程改革在倡導學生合作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發(fā)揮“集團效應”的優(yōu)勢,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對提高課堂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加強集體備課
現(xiàn)在,我們中小學外語組每周各年段進行集體備課。集體備課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總結上一周教學的得失。二是討論下周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難點。集體備課要求“四個統(tǒng)一”:統(tǒng)一教學進度、統(tǒng)一教學目標、統(tǒng)一教學重難點、統(tǒng)一階段測試。集體備課時由主備課人發(fā)言,即: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學?參與人員發(fā)表補充意見。然后由主備課人綜合集體的意見形成本次集體備課的教案、學案。每個成員再加以添加和取舍,形成符合本班教學實際的教案和學案。
(2)重視教學反思
經常反思教學,使原始的知識和經驗被審視、被修正或被否定,教師才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自己專業(yè)知識的不足和理論素養(yǎng)的貧乏。教師可以通過錄音或錄像的方式去回顧自己或其他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對比課堂教學效果,找到自己的不足或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亮點等。在反思的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方法,增強自己對教育學、心理學和外語教學行動研究理論的再認識和再提高,在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和全面發(fā)展學的同時,教師自己也“學會教學”。
(3)關注預習指導
預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但是,由于中學科目多、課時多、作業(yè)多,學生很少自主預習,而且初一新生不會預習。怎么辦?我們的指導策略是:
①整體預習
根據英語新目標單元教學的特點,讓學生在課內進行單元整體預習。具體做法是:學生準備預習作業(yè)本,教師布置單元預習范圍、內容和要求。在Section A部分,要求學生找出重點新詞匯;在Section B部分,要求學生找出重點新句型;在Section C部分,要求學生用新詞匯和新句型寫一個新句子,并且完成兩道單詞填空練習題。
②互查提高
學生完成預習作業(yè)后,首先,同學互查,目的是開展“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互助互學;然后,教師驗收,目的是通過檢查預習作業(yè)的情況,及時獲取教學反饋信息,在備課時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并有效突破,確保教學設計發(fā)揮更大成效。
③合作探究
在處理各單元Self Check的重點詞匯檢測時,把“自查”改成“互查”。同桌學生交換課本,相互檢查對重點詞匯的“讀音、詞義和造句”的能力,根據同桌的發(fā)揮和表現(xiàn),同伴以打勾的方式進行評價。然后全班抽查,請個別學生來領讀單詞并造句。這樣持久堅持,學生自主學習詞匯的能力就會獲得發(fā)展——把單詞融入句中進行朗讀、記憶和運用。
3.重視對后進生的評價和轉化
(1)注重集體糾錯
七年級新生剛入學,因對環(huán)境的陌生而疏遠教師,為此,英語教師要利用這種陌生感與他們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他們的“英語底細”做到心中有數(shù),不當眾批評任何一個學生(騰凌志,2009)。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集體糾錯:在課堂上輔導學生完成作業(yè)時,教師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如果發(fā)現(xiàn)了某個學生的錯誤,假裝沒看見,繼續(xù)巡視檢查,稍后再把典型的錯誤寫在黑板上,請大家共同糾錯。
(2)經受耐心考驗
后進生的轉化是一個長期和反復的過程,這也是對教師耐心的考驗。在入學初,教師可利用課外時間輔導后進生,對他們降低要求,減少題量,哪怕只做一題也是好的。另外,教師也可開展學生結對活動,讓一個優(yōu)等生輔導一個或兩個后進生。對后進生的點滴進步及時表揚,對他們的“師傅”也給予獎勵。雖然后進生的成績與態(tài)度會出現(xiàn)時進時退的現(xiàn)象,但是,只要教師對他們的關愛持之以恒,后進生終究會被感動或感化,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端正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努力學習,積極進取。
(3)嘗試隱性評價
在預備篇教學中,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們嘗試了隱性評價策略。首先,了解初一新生的學習基礎、個性、愛好、習慣和心理等多方面的特點,關愛特殊學生,關注個體差異。其次,走近學生,加強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和友誼,開展師生結對活動,讓學生走近老師(李曉,2005)。第三,結合日常教學活動,采用三個等級(A+、A、A-)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形成性和終結性的評價。教師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勵為主,重視作業(yè)面批和訂正過關,促進全體同學共同進步。
三、結束語
起始篇在農村初級中學英語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挑戰(zhàn)與困惑同在,但是只要中小學通力合作,促進中小學英語教學有效對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過渡,這必將為他們的中學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況且初一學生年齡小、能動性大、可塑性強,如果采取有效教學對策,面向全體學生,關愛特殊學生,關注個體差異,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和能力的培養(yǎng),起始篇教學將為中學英語的后繼教學搭建成功的階梯!
【參考文獻】
[1]李曉.2005.《初中英語課程實施與案例分析》[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19-120.
[2]騰凌志.2009.《初中英語有效教學探析》[J].教學月刊,中學版,(5):53-54.
[3]溫滿玉,蘇劍芳.2003.《小學英語課程理念與實施》[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