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是一種教育的智慧。把“以逸待勞”作為教育學生的謀略,其玄機亦全在一個“待”字。在學校教育中,就總體而言,教育者始終處于主導地位,但在某些局部和細節(jié)上,往往又并非如此。面對教育對象的某種過激情緒或極端行為,教育者若即時強行貫徹自己的教育意圖,非但達不到教育目的,反而會導致被動局面。此時,采用“以逸待勞”之計,讓對方沿著錯誤的行為邏輯繼續(xù)發(fā)展,等到強弩之末,再施以積極影響,則可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先看下面的教育案例:
晚自修前,學生A端著一杯開水下樓梯,一不小心潑在上樓的學生B身上。數(shù)分鐘后,B覺得身上火燒火燎的,一看,起了好些水泡,便把A從教室里喊出來,要向他“討個說法”;A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譏。于是矛盾驟然激化。
對此,班主任并不急于作出裁決,而是讓他們繼續(xù)爭執(zhí)。于是B指責A不該把開水潑到他身上,還不肯賠禮道歉,現(xiàn)在時值夏季,萬一傷口感染,誤了學期考試,責任誰負?A指責B自己走路不長眼,何況并非故意燙你,何必氣勢洶洶,蓄意挑釁?……幾個回合下來,二人累得泄了氣。班主任這才要求他們對照《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檢查自己的言行,對方的不是,讓對方自己說去。
這一招果然靈驗,A和B各自心悅誠服地作了自我批評,問題由此得到妥善解決。
大凡為師者,都曾碰到過諸如此類的棘手事,面對學生之間的尖銳沖突和由這種沖突導致的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矛盾,盡管使出渾身解數(shù),也無濟于事,沖突雙方都認為自己有理,都不肯接受批評教育。這位老師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她并不急于按常規(guī)去了解實情以裁定誰是誰非或者干脆立馬加以“彈壓”來平息事態(tài),而是出人意料地讓雙方接著爭吵,待他們語竭氣衰,乃一鼓而克之。這一解決矛盾的過程正體現(xiàn)了“以逸待勞”策略的運作機制。
筆者在班主任工作中亦曾施此計,居然于“山窮水盡”之時又見“柳暗花明”。
班上有位漂亮的女生,上課不是打瞌睡,就是照鏡子,要不就是聽MP3,結(jié)果語文期中考試只得了32分。筆者對她批評、激勵、勸說、誘導、家訪,煞費苦心,機關算盡,仍未能奏效,最后決定采用“以逸待勞”之計。經(jīng)與課任老師協(xié)商,把她的座位調(diào)到后排邊角,筆者則假裝“眼不見為凈”,聽之任之。
日歷翻過了三十多頁。這天上《荷塘月色》,講到“月下荷塘”一段,我終于瞥見她瞪了我一眼,眼神中流露出些許不安和期待。我靈機一動,立刻把目光全部投向她:“××同學,有請你來朗讀!”話音剛落,我便發(fā)現(xiàn)她的眼睛刷地亮了。我“乘勝追擊”:“你看,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等一連串清新綺麗的比喻來描寫荷花在月光照射下的皎潔,微風輕曳時的隱現(xiàn)和至色無色、超凡脫俗的清麗,把荷花寫得極富韻致而又恰臻‘恬適’之境;作者還使用了通感手法,以‘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一音樂形象來描寫荷香的不絕如縷、清淡可聞,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她的眼睛分明在告訴我,她在認真聽我講課,機不可失!我立刻“全線出擊”:“我知道你歌唱得不錯,舒展優(yōu)美,節(jié)奏感特強,你是朗讀這段美文的最佳人選!相信你一定會讓全班同學都沉醉于這一片美妙的荷香月色之中!——大家掌聲鼓勵!”朗讀之后,又是一陣熱烈的掌聲。我發(fā)現(xiàn),她的眼里竟噙著淚花。
從此,該同學判若兩人,成了一位積極上進的好學生,語文學期考試成績一躍而為83分!
如果說上面所引第一個案例中的“以逸待勞”是穩(wěn)操勝券的話,第二個案例則出的是“絕地險招”。如若用得好,可化“腐朽”為神奇;如若用得不好,很可能會大大傷害教育對象的自尊心,導致其自暴自棄,最終真的走向極端。因此,切不可以為不聞不問,一味放任自流,便可坐待精彩的生成。誠如《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所指出的,要“全面了解班級內(nèi)每一個學生,深入分析學生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狀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人格。采取多種方式與學生溝通,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在實施此計之前,教育者對于教育對象的家庭背景、個性特征尤其心理承受能力等要有足夠的了解,以決定是否采用此計。而在“待勞”過程中,更要密切關注其動向,時時留意察其色、聽其言、觀其行。一旦發(fā)現(xiàn)此計不可行,則應立止而另圖他策;一旦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微妙的變化,哪怕只是蛛絲馬跡,也要立刻抓住不放,積極施加正面影響以促使矛盾的轉(zhuǎn)化。
若非如此,“以逸待勞”又如何能稱得上是一種巧借等待、后發(fā)制勝的教育藝術呢?◆(作者單位:福建省仙游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