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不知什么原因,我落下了足跟痛的毛病。四處求醫(yī)問藥,效果不佳。外科醫(yī)生檢查說是骨刺,要做手術,但手術以后還會再長……考慮再三,我決定放棄手術,只是在鞋子、鞋墊上想辦法,以減輕痛苦。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醫(yī)學雜志上發(fā)現(xiàn)了個治療腳后跟痛的土方法,既簡單又不花費時間、金錢,一下子就被勾住了。按照雜志所述,我到附近河邊揀了塊扁平光滑的鵝卵石,大小為手剛好能夠抓住。每天晚餐后、洗澡后或看電視時,我都用這塊鵝卵石對腳后跟進行揉摩,輕重以可感覺到力度并較舒適為準。一周后足跟就不痛了。接著又揉摩了十多天,至今腳后跟再未痛過。
我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同事、病友,都反映不錯。有個同事說,他把石頭略微加熱后進行揉摩,效果更佳。
專家點評
足跟疼痛多見于中老年人,許多人都簡單地將它歸咎于骨刺。其實很多疾病都可引起,如跟骨滑膜炎、跟腱滑膜炎、跟骨脂肪墊變性等。
骨刺與疼痛的確有一定關系,但骨刺并不是引起疼痛的直接原因。研究測定,足跟疼痛病人的跟骨內(nèi)部壓力是正常人的2.5倍,可見引起痛癥的主要原因是跟骨壓力升高。若用其他方法,如在跟骨上打幾個孔的跟骨減壓術,也能緩解癥狀。
有人說切除骨刺會再發(fā),但在筆者切除跟骨骨刺的病人中,沒有發(fā)生骨刺再生的,也很少聽說別人切除后再發(fā)的。骨刺切除后再發(fā),或許是因切除不徹底。目前治療骨刺的方法很多,需要切除骨刺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病人,多數(shù)人可采用非手術治療方案。
首先要注意休息,減輕局部負擔。癥狀較輕或是初發(fā)者,只要少走路、少活動,疼痛即可減輕或消失?;颊咭部伞霸谛?、鞋墊上想辦法”,如在疼痛對應部位的鞋墊上開一個小洞,使疼痛部位落空不再受壓。
李先生的鵝卵石療法實際是進行足部按摩,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不適或疼痛。要求鵝卵石“扁平光滑”,“大小為手剛好能夠抓住”,是為了不損害足部組織,操作方便。也可將一塊青磚或紅磚放入火中燒至微紅時取出,放于地上,上面鋪上潮濕的草鞋或其他防護物,將病足底乘熱踏于草鞋上,馬上將腳抬起。其原理是足部按摩加上熱敷。所以,有個同事“把石頭略微加熱后進行揉摩,效果更佳”。診斷明確的足跟痛病人可以試用上述方法,如無效,可改用他法。
中藥泡腳當歸10克,紅花10克,丹參30克,桃仁10克,桂枝10克,靈仙10克,元胡10克,香附10克,羌活10克,獨活10克,秦艽10克,防風10克,制沒藥10克,制乳香10克,伸筋草30克,透骨草30克。將這些藥放在搪瓷盆里,加適量水(以煎成的藥液能埋住腳面為度)浸泡30分鐘,煎煮25分鐘。每天泡腳2~3次,每次半小時。一劑藥可連用3天,每次用前加熱。
口服藥物黃芪30克,當歸10克,黨參10克,丹參30克,紅花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桂枝10克,靈仙10克,元胡10克,香附10克,全蟲10克,蜈蚣3條,烏蛇10克,三七3克(沖服),伸筋草30克,透骨草30克。其他藥水煎,取煎液沖三七服,每日1劑。
仙人掌外敷將仙人掌兩面的毛刺用刀刮去,剖成兩半,將剖開面敷于足跟疼痛處,外用膠布固定,12小時后再換另一半片。冬天可將剖開面放熱鍋內(nèi)烘熱后再敷患處。一般于早晚貼敷。貼敷2天,休息半天,連續(xù)2~4周。在治療中穿布鞋為宜。
跟痛傘外敷用半夏、天南星、烏頭等份,調制成跟痛散(此藥有毒,不可內(nèi)服)外敷。
傷濕止痛膏每晚睡前用熱水洗浴后,在足跟局部涂抹扶他林軟膏,輕輕揉擦幾分鐘,使軟膏經(jīng)皮吸收。待局部干燥后,貼一片傷濕止痛膏,24小時后揭下,用清水洗凈足跟。7~10天為1療程,連續(xù)1~2個療程。
封閉注射用肥皂和清水將局部洗凈,取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曲安奈德)和局部麻醉藥(利多卡因或普魯卡因)混合,直接注射到病變深筋膜(即骨刺)部位。注射后3天內(nèi)注意保持皮膚清潔,以防污染。如無效,7~10天后可重復一次,連續(xù)3~4次。
針刀治療局部消毒、麻醉后,插入有刃針刀,在病變處進行刮、割、切、挑等各種操作,破壞有炎性病變的組織,形成新的愈合。插入時有一定痛苦,但也很有效。
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徐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