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遇到因孩子不愛吃飯而來咨詢的父母。他們的述說也大體相同:我的孩子吃飯時非常挑剔、麻煩,常常要媽媽、奶奶甚至爸爸、爺爺圍著、哄著,變著花樣勸他,才能勉強吃一點東西……
目前,這樣的“厭食”孩子越來越多。這些孩子當中,真正由于疾病導致的微乎其微,能稱得上“厭食癥”的更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shù)是由于父母喂養(yǎng)方法不當所致。
吃與不吃,孩子做主
孩子從哇哇墜地那一刻起就具有吃的能力。餓了找奶頭,飽了停止吮吸,這是兒童的本能。而為何孩子,尤其是三四歲的孩子,總是要大人“哄”呢?
“不愛吃飯”的孩子如果身高、體重、運動能力正常,精神、睡眠都很好,通常是因為家長對孩子吃飯過度關(guān)心造成的。研究表明,孩子10個月起就能辨別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情緒狀態(tài),并會根據(jù)母親的情緒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如微笑或啼哭,安靜或活動。很多父母常因孩子不吃飯或吃的量沒有“達標”而焦慮,對孩子的吃飯問題過分敏感;而三四歲的孩子正處于自我意識快速發(fā)展的階段,他們到處試探自己的控制范圍和活動區(qū)間。如果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吃飯問題能夠控制父母,他們就會利用吃飯問題使自己成為注意的中心,并且樂此不疲。
糾正孩子不愛吃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隨”他吃,不管他。當孩子不吃時,父母千萬不要把它當個問題,不可勉強他或哄他。飯后要正常收拾起碗筷,讓孩子感覺到他在正常時間沒吃飯是正常的。如果收拾完后孩子要求吃飯,家長可平靜地予以拒絕。下一餐吃飯時,如果孩子還是不吃,還是同樣處置。如此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如果你要吃,那么就在用餐時間吃;不吃,則表明你不餓。讓孩子懂得,吃飯是他自己的問題,吃或不吃,餓與不餓,是他自己的選擇;但他必須為自已行為承擔后果。如果我們以哄騙的行為來換取兒童按時吃飯,就等于告訴他吃飯不是個人的事,暗示他沒有自己吃飯的能力,這也會使兒童產(chǎn)生挫折感。
“愛”的理智,收獲更多
小孩子餓一兩餐不會出什么毛病,父母不要心存內(nèi)疚,不要責備或懲罰孩子,也不要用糖果點心來“賄賂”孩子,更不能冷落孩子,要如同往常一樣對孩子的其他行為充滿關(guān)心。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主動發(fā)問:“為什么你們都不管我吃飯了?”這時父母一定要平靜地對孩子說:“好孩子為什么要讓別人管呢?你能讓自己吃好飯,不是嗎?”
在這個過程中,最忌諱的是家長主動去跟孩子討論吃飯這件事。如果家長忍不住告訴孩子“乖孩子,快點吃啊,要不然你會餓的,而且下一餐飯前也不許吃東西”,則無異于告訴孩子父母非常關(guān)心他的吃飯問題,并且不相信他會老老實實吃飯;孩子更能看出父母非常擔心自已挨餓,因此他會故意不吃,讓父母難受,從而使自己回到家庭中心地位,由父母哄著自己吃,體驗控制父母的快樂。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孩子年齡大小,都應(yīng)視為與我們平等的人。一旦確認兒童已具有了某種行為選擇的能力,我們就沒有權(quán)力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選擇,而應(yīng)引導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他選擇不吃飯,那就不要在他有能力控制和選擇的行為上打擾他,讓他餓著吧。但要繼續(xù)關(guān)心那些他現(xiàn)在還沒有能力進行選擇的行為,如像平常那樣給他讀讀書、講講故事等。只有父母充滿愛心、耐心和理智,孩子才能吃得津津有味,在身體和心靈上“長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