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薦方:
我原來身體較虛,每到夏天,不動也汗如雨下,一受風則肩痛、腿痛,苦惱不已。去年夏初經(jīng)一朋友推薦,堅持服用玉屏風散,癥狀大為改善,故來信推薦。
【方藥組成】防風1兩(30克),黃芪2兩(60克,蜜炙), 白術2兩(60克)。
【服用方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棗煎湯送服。
【治療功效】補脾實衛(wèi),益氣固表止汗。
(湖南長沙讀者 李丹青薦)
玉屏風散由黃芪、白術、防風三味中藥組成,湯頭歌訣曰“玉屏組合少而精,芪術防風鼎足行”。方中黃芪甘溫能補氣,有益氣固表、實衛(wèi)斂汗之功,為君藥。白術健脾益氣,為臣藥,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并有固表止汗作用。芪、術配合,使氣旺表實,則汗不能外泄,風邪不易內侵。防風辛溫而散,有走表而祛風邪之能。黃芪得防風,固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祛邪而不傷正。全方共奏益氣固表、止汗御風之功,有如屏障,珍貴如玉,且為散劑,故名“玉屏風散”。這位讀者應當是體虛自汗,用玉屏風散而收效,可謂藥到病除。
本方出自宋代張松《究原方》,但原著已失。后世轉載文獻眾多,藥物用量也不盡一致。應當以《中醫(yī)方劑大辭典》所示方源——《醫(yī)方類聚》引《究原方》為準。原方作散劑,后世亦有以酒調服或水煎湯劑飲服者。酒調服乃取其溫通血脈,增強祛風散邪之功。水煎服是希望迅速收到固表止汗的效果?,F(xiàn)在認為,臨證初用本方,可用湯劑;見效后宜用散劑,以鞏固療效。
史料記載,古人趕考時,由于考試場所比較簡陋,“寒余雪飛,單席在地”;“數(shù)百人夾坐,蒸熏腥雜,汗流浹背”。所以學子們臨考時常服玉屏風散,以抵御寒邪,祛風健身。
玉屏風散的作用一般認為有二,一治自汗,一治體虛易受外邪侵犯。所謂自汗,是指沒有外部原因,如勞累、炎熱、環(huán)境過暖、服用發(fā)汗藥等因素,而時時汗液自出、動輒益甚的異常癥狀。其病因是衛(wèi)氣虛虧,不足以固津液(正常人由于衛(wèi)氣屬陽固于外,津液屬陰固于內,陰平陽秘,因而不會自汗)。同時,患者由于衛(wèi)表虛弱,皮毛疏松,衛(wèi)外功能下降,也易為風邪所襲而得病。因此,玉屏風散的兩個治療作用,其實是一個病機,即衛(wèi)表虛弱。此時,對外不能御邪,易受外邪侵犯;對內不能固津,因而自汗。在臨床應用中,治療體虛自汗,可酌加糯稻根、煅龍牡等固表止汗之品;治療正虛易感外邪,可酌加人參或黨參、大棗之類。
現(xiàn)代認為,外感疾病的病原體多為細菌病毒,而能夠抑制或殺滅細菌病毒的中藥,多是清熱解毒類藥物。于是,每當外感病流行時,人們常熱衷于應用大青葉、板藍根之類。但這些藥物藥性苦寒,容易折傷脾胃,損傷人體陽氣。特別是一些年老體弱者和兒童,更難承受。玉屏風散安全無副作用,可長期服用;現(xiàn)在又有中成藥玉屏風口服液,服用甚為方便。
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芪含多種抗菌有效成分,還可以增強免疫功能。白術是培補脾胃之要藥,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防風則有祛風、鎮(zhèn)痛、發(fā)汗、解熱、抗菌之作用。三藥配伍,有病能治,無病能防,有“中成藥丙種球蛋白”的美稱。除治療氣虛感冒之外,在臨床上還可以治療小兒體虛多汗、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口腔潰瘍、慢性蕁麻疹、美尼爾綜合征、柯薩奇B病毒性心肌炎、慢性結腸炎、面神經(jīng)麻痹、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皮膚瘙癢癥、習慣性便秘、原發(fā)性多汗癥等。
玉屏風散服用也是有禁忌的,如陰虛盜汗者(夜間入睡后不自覺的汗出,醒后汗止的,稱為盜汗),則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