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即將過去,我接待了一對遠方母女的預約來訪。在分別咨詢會話中,母女幾乎都是淚水不斷。女孩今年16歲,在一所職業(yè)中專讀書。她小時候備受父母疼愛,父親尤甚。可是長大了卻越來越不聽話,還常常故意犯錯,曠課逃學、離家出走、偷家里的錢、早戀……父母說過、罵過、打過,都不管用。于是就不理她,父親對她更是一句話也沒有。剛放寒假,她瞞著父母跑去男友家玩了幾天,回來后也沒有一句解釋的話。母親見她整理衣物,以為又要出去,非常生氣,訓斥了幾句,女孩也不甘示弱惡語還擊。母親一氣之下動了手,結果她當天下午又去“投奔”男友,甚至還偷走家里的錢買手機。
哭訴:我想讓他們喜歡我
自從弟弟出生后,爸媽就不喜歡我了,特別是爸爸。記得弟弟幾個月大的一天晚上,爸爸正在跟弟弟玩,我喊了好多聲爸爸,他都沒反應,就像沒有我一樣。當時,我好像掉進了冰窟,傷心透了。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后來爸爸干脆不理我了,每天總是和弟弟在一起;媽媽心里也沒了我,什么事情都是弟弟。
前不久我確實去了男友家。我倆其實沒什么,只是覺得和他在一起心靈才感到溫暖。但是我又不是不想家,所以兩天后就回來了。我根本沒打算再出去,但是媽媽誤會我,狠狠地打我。我想起媽媽答應給我買手機的事情還一直沒兌現(xiàn),于是就拿了家里的錢。我知道自己不好,看著他們著急,我心里又難受又高興。他們說我總是明知故犯,變成一個壞孩子了,我就明知故犯,越來越像個壞孩子??墒俏乙膊幌脒@樣,我也想讓他們喜歡我……
心結: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
女孩不是一個壞女孩,她總是故意犯錯的背后,是內(nèi)心的親情匱乏。與其說是惹父母生氣,不如說是為了吸引父母的關注,補償親情需要的不足。
女孩小時候,父母對這唯一的孩子疼愛有加??墒侵啬休p女的他們后來把感情轉(zhuǎn)移到了兒子身上。于是,女孩的心理出現(xiàn)了強烈的反差,感到自己被冷落。怎樣才能讓父母關注自己呢?故意犯錯也許是孩子唯一的辦法了,而且這往往很有效——即使再疏忽孩子的父母,此時也會給予充分的關注。雖然這種關注讓雙方都很痛苦,但是到底是滿足了孩子被關注的需要,于是就逐漸成為女孩的一種行為模式。女孩較早的交了男朋友,也有補償親情匱乏的心理因素。再有,女孩逐漸進入了第二反抗期,于是,親情的冷漠導致了親子沖突,引發(fā)了“內(nèi)戰(zhàn)”。更為不利的是,父母經(jīng)常對女孩進行的消極評價,又起到了消極的心理暗示作用,讓女孩也覺得自己成了壞女孩,而且越來越“壞”了。
解碼 親情是溫暖心靈的陽光
首先是女孩要破除消極心理暗示,重建自信。如果一個人總是認為自己“壞”,什么力量也難以讓這個人“好”起來。所以,要幫助女孩破除“我總是故意犯錯”“我是壞女孩”的消極自我暗示,給自己換一個積極的標簽,以便心靈自救。經(jīng)過具體的引導,女孩終于對自己有了重新評價:我以前只是偶爾犯錯,我會做一個好女孩。新的自我評價需要事實來支撐。于是,我們約定以不曠課作為自我改變行動的開始。女孩接受我的建議,決定采取“小步子原則”,以一天為單位進行自我監(jiān)督自我檢查,逐步做到持久地不曠課。女孩的父母也領悟到,要改變對孩子的評價,用正面的、積極的語言評價孩子。
其次是兩代人要增進親子溝通,重溫親情。通過咨詢會話,女孩領悟到:與其故意犯錯吸引父母的關注,不如增進溝通。同時,女孩對父母有了新的理解,表示愿意向父母傾吐自己隱藏多年的心聲,增進和父母的交流;父母對孩子的心理也有了理解,表示要改變重男輕女的意識,多給女兒關注與關愛,進行真情交流。
暑假時來訪,全家人的笑容里洋溢著和諧。父母一致肯定,孩子變化很大,在向好的方向發(fā)展,這讓他們很欣慰。也許是很久沒有聽到父母這樣的肯定了,女孩聽后熱淚盈眶。她說,自己一直堅持正常的學習,不僅沒有曠課,連曠課的念頭都沒有了,這樣感覺很好。老師也說她的表現(xiàn)很好,而且相信她會做得更好。當然,最重要的是和父母,特別是和父親有了親情的交流溝通,使她感到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