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費達標的難與不難
1993年,教育經費達標的目標鎖定在世紀末達到4%,結果2000年的數(shù)據(jù)是2.87%;時至今日,新世紀又過去10年了,4%仍然鏡花水月。到2012年,區(qū)區(qū)兩年多時間,4%的勝算幾何?作者練洪洋在《廣州日報》發(fā)文說,據(jù)官方數(shù)字,如果按GDP年增長率8%估算,2012年全國GDP將達422448億元。按4%計算,2012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將達16898億元。如按照現(xiàn)行的教育經費投入結構——中央財政占15%,地方財政承擔85%左右,地方政府必須支付14363億元。在地方政府新舊債務高達數(shù)萬億元的嚴峻現(xiàn)實面前,這14363億元的壓力可想而知。
財政部對此給出的解決方案包括:增強公共財政有效財力,大力推進稅費改革等。客觀地說,如果只沿襲舊有思維,開源節(jié)流能否實現(xiàn)教育投入的歷史性變革,有待時間驗證。攻克教育投入這座王屋之山,必須要有愚公之志,還要有鳳凰浴火的勇氣。近20年的事實一再證明,頭痛醫(yī)頭式的局部補丁只能浪費時間,徒增民怨。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后,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逐漸上升,地方財政收入比重不斷下降,其承擔的支出任務卻越來越重,財權上移和事權下移的結果使得地方財政過度依賴于地方經濟,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直接導致了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到2012年實現(xiàn)4%的目標,從政府投入責任分配上挖潛成為繞不開的話題。事實上,中央財政的收入連年增長(2009年全國財政收入高達68477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在教育投入中有更大擔當并非奢求。
責任編輯鄒韻文
為什么中國至今仍沒有世界一流大學
何謂世界一流大學?從美英等國的大學評價來看,一流大學之所以名列前茅,重在大學綜合實力的表現(xiàn)。但一流大學最核心的還是其獨特的社會聲望和學術聲譽。(見《人民網》,作者:郭立場)眾所周知,學校聲譽或學術聲譽在大多數(shù)大學評價中占到極其重要的分量,其無形價值具有極強的磁場效應,能吸納大量的有形資源,如優(yōu)秀的學生、教授、政府和企業(yè)的贊助、捐贈等,使學校的產出大大增值,如畢業(yè)生的市場優(yōu)勢、教授的學術權威和影響等。但當下中國的大學,“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學科、學科群和學術成果還比較少,教師中有世界影響的一流學者人數(shù)很少,培養(yǎng)、吸引和匯聚優(yōu)秀拔尖人才的機制尚未形成?!?/p>
今日,大學最流行的形象已不是“象牙塔”,而是眾望所歸的“服務站”了。用布魯貝克的話來說,人們開始強調自由教育的后果,那就意味著“從理性主義哲學轉向實用主義哲學”,從紐曼的“大學理想”轉向克爾的“大學用處”。只是,大學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所,應該具備什么功能,到底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呢?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人,而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培養(yǎng)人,造成了極大的人才浪費。眼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目前高校的專業(yè)設置、學科結構與社會需求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沒有致力于完善人格的塑造,未能著力于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說到教育目的是什么,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在他的《教育論》中提出了“為完滿生活做準備”的教育目的。斯賓塞認為,生活應當是教育價值的核心,教育的目的應當圍繞“完滿生活”展開。在面對這樣的難題時,哈貝馬斯的解決之道是,承認大學的功能,但也捍衛(wèi)大學的理念,即科學統(tǒng)一不能建立在一門超越科學的科學也就是哲學之上,而只能建立在各門科學共享的合理交往或論辯之上。在中國經濟社會的大轉型時期,如何加大理論知識貢獻的力度,一方面盡可能地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另一方面能培養(yǎng)“適銷對路”的人才,為社會經濟發(fā)展服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現(xiàn)實問題。
免費師范生制度的弊端
在農村從教求職招聘中,免費師范生會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即不平等競爭。這對免費師范生是不公平的,對那些沒有享受免費教育,卻有從教理想、從教能力的大學畢業(yè)生,更不公平。作者熊丙奇指出,(見新浪網)一邊可能是不想從教的學生必須從教,從教后也心有不甘、想著什么時候離開;另一邊則是想從教的學生難以從教。這就是免費師范生政策造成的尷尬。從根本上說,這是計劃培養(yǎng)與市場選擇的直接沖突。從農村教育發(fā)展與農村師資建設的實際出發(fā),有必要反思和調整免費師范生政策。在筆者看來,應將對部分師范生升學入口的優(yōu)惠、求學期間的免費,變?yōu)榍舐毜难a償與獎勵。簡單地說,農村教育吸引師資,應將著力點集中在增加職業(yè)吸引力,以及對大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優(yōu)惠措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