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乙肝疫苗的普遍使用及治療技術的發(fā)展,我國乙肝感染者正在逐步減少。但與此同時,丙型肝炎的問題則顯露出來并日益受到重視。
要回答哪些人是丙肝的高危人群,需要從丙肝的四個主要傳播途徑說起。
血液傳播
通過輸血和血液制品發(fā)生的傳播。1993年之前,我們國家還沒有辦法對血液進行丙型肝炎病毒的篩查,許多后來明確是丙肝的患者,當時被診斷為“非甲非乙肝炎”,這是因為當時科技水平不高造成的。1993年我國開始對獻血員篩查丙肝抗體(抗HCV),但因為當時試劑不是太完善,加上有的地方篩查普及不夠,還是有部分人因為輸血感染了丙肝。直到1995年,這種狀況才得到明顯改善。所以,我國絕大多數因為輸血感染的丙肝,都發(fā)生在1996年之前。但是,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從病毒感染到能夠查出抗體的一段時間)、抗HCV檢測試劑的質量不穩(wěn)定及少數感染者不產生抗HCV,現(xiàn)在仍無法完全篩查出HCV陽性者。因此,大量輸血和血液制品仍有可能感染丙肝。
經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傳播
調查顯示,在某些地區(qū),因靜脈注射毒品導致的丙肝傳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針頭、未經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內鏡、侵襲性操作和針刺等,也是經皮膚傳播的重要途徑。一些可能導致皮膚破損和血液暴露的傳統(tǒng)醫(yī)療方法,以及共用剃須刀、牙刷、紋身和穿耳環(huán)孔等,也是丙肝潛在的傳播方式。
性傳播
與丙肝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亂行為者,感染的危險性較高。同時伴有其他性傳播疾病者,特別是感染艾滋病毒(HIV)者,感染丙肝的危險性更高。
母嬰傳播
丙肝陽性的母親傳播給新生兒的危險性為2%,若母親在分娩時丙肝核酸陽性,則傳播的危險性可高達4%-7%。合并HIV感染時,傳播的危險性增至20%。丙肝病毒高復制可能增加傳播的危險性。
還有部分丙肝感染者的傳播途徑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接吻、擁抱、噴嚏、咳嗽、食物、飲水、共用餐具和水杯、兀皮膚破損及其他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會傳播丙肝。
了解丙肝的傳播途徑,我們就基本能夠判斷哪些人是丙肝的高危人群了。
1 輸過血及血液制品者:特別是1996年之前有過輸血史者,或在那個時期反復獻血或有單采血漿的歷史(把血漿采走而把紅血球再輸回體內)者。
2 靜脈毒癮者:常會因為共用不潔注射器而造成丙肝病毒感染,這在一些地區(qū)和特定人群中有很高的風險。
3 與丙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觸者:如家庭成員中夫妻、子女、父母之一有丙肝,其他密切接觸的人存在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但與乙肝一樣,一般同事間的接觸,使用公用電話、衛(wèi)生間,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共用餐具和水杯等,不算密切接觸,不會傳播丙肝。
4 媽媽是丙肝的嬰幼兒:可能在宮內感染及分娩時傳播,也可能在產后通過哺乳及其他密切接觸等傳給孩子。
5 與丙肝感染者有過性行為者:如丙肝感染者的同性戀伙伴及異性戀人,妓女、嫖客、同性戀等性混亂者,均存在傳播、感染丙肝的可能。通過這一途徑感染的人數近年有明顯上升趨勢,值得重視。
6 接受臟器移植者:因為器官移植的供體、骨髓中有丙肝病毒感染,或術中大量輸血而造成感染。
7 血液透析者:反復接觸血液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8 其他人群:有過在消毒不嚴的場所進行過牙科手術、肌肉或靜脈注射、針灸、耳朵打孔、紋身美容、修腳等的人,有過意外刺傷的醫(yī)護人員。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朋友屬于以上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丙肝的問題。診斷丙肝并不困難,化驗一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