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肝癌診療技術的進步,肝癌的治療手段不斷更新。目前臨床上可供選擇的治療手段有肝切除術、原位肝移植、肝動脈栓塞化療、局部消融、放療、化療、生物靶向治療及中藥治療等。針對不同病情選擇最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對肝癌患者的預后具有決定性意義。
肝切除術是肝癌治療的首選方案,早期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無肝硬化背景的肝癌應施行肝切除術;有肝硬化背景的肝癌,其適應證是位于外周且肝功能良好的小肝癌。但術后有相當高的復發(fā)率,應定期復查甲胎蛋白(AFP)及肝臟超聲。
肝移植術是目前治療肝癌的最佳選擇,但由于供肝短缺、費用高昂、術后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復發(fā)等原因,現在難以推廣普及。肝移植術比較適合于早期肝癌伴有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而不適合手術切除或微創(chuàng)治療者。
肝動脈栓塞化療是上個世紀80年代發(fā)展的一種非手術治療方法,對肝癌有很好療效,被推薦為非手術療法中的首選方案。多采用碘化油混合化療或131-I或125-I或90Y微球栓塞腫瘤遠端血供,再用明膠海棉栓塞腫瘤近端肝動脈,使腫瘤病灶難以建立側支循環(huán)而缺血壞死。對肝功能嚴重失代償者禁忌此法,門脈主干癌栓阻塞者亦不適宜。
局部消融治療是無法手術的肝癌患者的合理選擇。一般可選用冷凍、激光、微波治療或無水酒精瘤內注射等,有時可使腫瘤縮小,血清AFP下降,為手術切除提供機會。
放療適于局限性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如能耐受較大劑量,療效較好。目前以三維適形放療應用最廣泛,與手術、化療聯合應用可殺滅殘存癌細胞,亦可輔以化療起增敏作用。
化療常用藥物有順鉑、氟脲嘧啶、阿霉素及其衍生物等,但療效有限。對某些中晚期肝癌無手術指征、且不宜行肝動脈介入者,以及姑息性手術后患者,可采用全身或局部化療。
分子靶向治療抗腫瘤藥物靶向性與腫瘤不同特異性靶標相結合殺死腫瘤細胞,對正常組織影響較小,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療模式,給已失去治療機會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索拉非尼(多吉美)作為一種同時針對腫瘤細胞和腫瘤血管系統(tǒng)的口服多激酶抑制劑,不僅可以抑制腫瘤生存,還可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可供晚期肝細胞癌患者選用。肝癌是富血管癌,血管生成無論是在肝癌發(fā)生的早期,還是在進展后期均起重要作用,貝伐單抗(阿瓦斯丁)作為拮抗血管生成的藥物,對不能手術的晚期原發(fā)性肝癌具有較好效果。吉非替尼(易瑞沙)通過抑制肝癌細胞的酪氨酸激酶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也有一定的療效。
免疫治療通過生物制劑調動機體自身免疫系統(tǒng),抑制或消除腫瘤生長。主要用以配合手術、化療、放療,減輕對免疫的抑制,消滅殘余腫瘤細胞。目前常采用重組淋巴因子、細胞因子等免疫反應調節(jié)因子,如α和γ干擾素、天然和重組白介素-2、腫瘤壞死因子等。
生物靶向治療指應用特異性抗體和單克隆抗體或親腫瘤的化學藥物為載體,標記核素、化療藥物或免疫毒素,進行特異性導向治療。臨床已采用抗人肝癌蛋白抗體、抗人肝癌單克隆抗體、抗甲胎蛋白單克隆抗體等,但療效有限。
中藥 中藥扶正抗癌適用于晚期和肝功能嚴重失代償無法耐受其他治療的肝癌患者,可以改善機體全身狀況,延長生命;亦可配合手術、放療和化療以減少不良反應,提高療效。
肝癌的治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過程,采用何種治療方案,主要取決于疾病的分期、殘余肝功能及患者全身狀況。因此,在施行治療前應和醫(yī)師充分交流溝通,選擇符合自體特點的最佳治療方案。此外,患者保持樂觀心情,積極配合治療,提高身體素質,也是決定肝癌預后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