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本人或親屬都可能會遭遇手術。除了手術效果如何以外,大家關心的問題還有刀口何時折線,何時愈合,等。
一般將手術刀口愈合情況分為甲、乙、丙三級。甲級指愈合優(yōu)良,沒有不良反應,疤痕最少,外形美觀。乙級愈合沒有感染化膿,但有縫線針眼輕度感染,或傷口紅腫硬結、血腫、皮下積液、皮膚邊緣壞死、裂開等情況,影響不大。丙級意味著傷口化膿,需要將切口敞開,放出膿液、換藥,最終愈合后的疤痕較大,外形欠美觀。
手術刀口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清潔傷口,手術前切口處皮膚完整,并經過消毒,術中也不涉及污染部位。第二類為污染傷口,如外傷后急診手術,雖經清冼消毒,切口處難免有細菌污染。第三類為感染傷口,手術切口靠近或直接位于嚴重感染部位,很容易受污染。三類傷口都有可能甲級愈合,但甲級愈合比例從一類到三類依次降低。年齡也是影響傷口愈合的因素之一, 一般來說,病人年齡越小,新陳代謝率越高,傷口愈合越快,質量也好。
手術當天,傷口疼痛程度最重,可酌情使用止痛劑。為了減輕發(fā)熱反應、防止感染等,有些病人術后需在傷口內放置負壓管、負壓袋,將瘀血引流出傷口,有的須放置引流管、引流條,有的須用管道保持繼續(xù)沖洗。這些管道應注意保持在位、通暢。敷料上有較多滲血,需及時更換。一般術后1~2天出血基本止住,可以拔除引流條。
手術后一般都有輕度發(fā)熱,這是正常反應,5天左右逐漸趨于正常。如果術后5天體溫升高,傷口疼痛加重,要想到是否傷口感染化膿。手術后由于創(chuàng)傷性炎癥,早期傷口一般有些水腫,縫線針眼稍有發(fā)紅,是正常現象,應與感染相區(qū)別。
清潔傷口如無引流物,也無出血、污染或感染征象,術后不必換藥。會陰附近的傷口,尤其是兒童病人,要注意防止尿液、糞便污染,如有污染應及時清理、換藥。
換藥就是更換敷料。一般傷口除了用碘伏、酒精等消毒外,并不需要使用其他藥物。只有在傷口感染或有肉芽創(chuàng)面時,才根據病情使用洗必泰溶液、高滲鹽水、生肌散或凡士林紗布等。換藥次數也不是越多越好,應根據傷口滲出、生長情況而定。不必要的“上藥”和過勤的換藥,反而可能成為不良刺激,抑制傷口愈合。
病人的營養(yǎng)狀況對傷口愈合至為重要。病人營養(yǎng)不良,血漿蛋白偏少,難以維持自身代謝,必然影響愈合。營養(yǎng)并不是指山珍海味,或所謂保健品,只要注意蛋白質含量豐富、熱量充足即可,普通的雞、魚、肉、蛋就足夠了。
與傷口愈合關系較大的微量元素有銅和鋅,以及維生素A、C、E等。這些物質人體內有一定儲備,還能進行調節(jié),優(yōu)先供應傷口需要,一般不致缺乏。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維生素C需要量大大超過平時,而且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胃腸受到干擾等原因,進食較少,可能供不應求。能吃飯的病人,可多吃一些含維生素C較多的食物,如西紅柿、青菜、卷心菜、蘿卜等。從食物中補充困難的,可經口服或靜脈補充,每日1~2克 ,數天后改為每日100~200毫克。
頭面及頸部傷口3~5天,下腹、會陰部5~6天,上腹、胸背部7~10天,四肢傷口10~14天拆線??筛鶕∪四挲g、體質情況適當提前或推后。有時先間斷拆幾針,留幾針過幾天再拆。萬一拆線后發(fā)生裂開,可將傷口消毒、拉緊后,用膠布粘合,過幾天就能長好。
開刀時,一些肉眼看不見的神經末梢被切斷。傷口愈合時,新生的神經纖維長入疤痕,會產生癢的感覺。這是正常現象,要避免搔抓,以后自然會消失。
傷口拆線后,用無菌敷料保護一二天后(有些部位的傷口可以不用敷料保護),如全身情況許可,就可以洗澡,不必老是包著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