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世界各地集中力量防控甲型流感的緊急時刻,“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傳出了“羊流感”暴發(fā)流行的消息。“羊流感”最先出現在荷蘭,截止2009年年底,已有2 000余人發(fā)病,6人死亡。該病的癥狀酷似流感,患者急性起病,高熱、頭痛,全身肌肉酸痛。
“羊流感”受到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高度重視。但經過深入調查后真相大白:它不是一種新的傳染病,與流感風馬牛不相及;是一種由立克次體微生物——伯納特柯克斯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通常稱為Q熱。
Q熱是一種人畜共患病,1935年首先發(fā)現于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地區(qū)。以后在世界各地陸續(xù)出現,以散發(fā)為主。之所以定名為Q熱,一是以首發(fā)地昆士蘭英文字首(Queensland)命名,二是由于當時病因不明,以“疑問”的英文字首(Question)命名。國內于1951年最先發(fā)現于北京地區(qū),以后在內蒙、新疆、云南、青海等地,有人及牲畜感染的血清學陽性報告,并曾在人的血液和羊胎盤中分離出伯納特柯克斯體。
立克次體是一種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病原微生物,在生物學分類上更接近細菌。它有與細菌類似的細胞壁結構,但與細菌不同的是,它只能在活體細胞內生長繁殖,在無細胞的普通培養(yǎng)基上不能生長。伯納特柯克斯體是立克次體的一個種屬,寄生于動物體內,主要傳染源是患病的牛、羊、馬等,一些野生嚙齒類動物和家禽亦可成為傳染源。它可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顆粒,呼吸道是最常見的傳播途徑。此外,飲用受染動物的生奶,接觸病畜的糞便、尿、胎盤羊水及皮毛,也可使人感染。牧民、畜牧業(yè)工作者、屠宰工是高危易感人群。所幸目前尚無證據顯示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而且本病已有特異性疫苗用于預防。
Q熱潛伏期為2~4周,平均20天左右?;颊吲R床表現酷似流感,起病急,高熱、畏寒、頭痛,腰背肌和腓腸肌酸痛,偶有眼球后及關節(jié)痛。體溫多在38~40度之間,持續(xù)數天或3周,少數患者可持續(xù)數月。預后一般良好,少數患者可并發(fā)肺炎、心肌炎、肝炎等,導致死亡。診斷要有明確的流行病學史,如在本病流行區(qū),有接觸病畜及畜產品史。病原體分離或血清免疫學檢查是最終確診手段。多種抗生素如四環(huán)素、氯霉素和喹諾酮類均有效。療程5~7天,為防止復發(fā),退熱后再服5~7天。
如上所述,所謂“羊流感”與甲型流感、季節(jié)性流感毫不相關,人們不必因此恐慌。但也要防患于未然,及時做好Q熱的防控工作。鑒于國際物流高度發(fā)達,交通日益便捷,應嚴防Q熱傳入國內。同時應加強對牧區(qū)和養(yǎng)殖業(yè)相關人員的健康體檢,做好藥物和疫苗的儲備,發(fā)現疫情及時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