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銅墨盒距今不過100多年,隨著自來水筆的出現(xiàn),逐漸地替代了銅墨盒,而被人們淡忘。在刻銅墨盒盛行的年代,只要你會寫字,只要你想寫字,是離不開刻銅墨盒的,文人雅士更為有一方稱心如意的刻銅墨盒而專門定制。名人畫稿的刻銅墨盒當(dāng)時就重金難求,清末民國時期,北京會聚了較多的名人畫家,他們畫出了許多珍貴的名畫,有的至今就留在了刻銅墨盒上。
銅墨盒上刻有名人的畫稿,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名人當(dāng)時親手在銅墨盒上書畫的,再由刻銅者操刀依樣鐫刻;另一種則是刻銅者或有關(guān)人依據(jù)名家畫稿,縮小比例,在銅盒上照樣畫出,再行鐫刻。后一種指清末民初,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前,現(xiàn)仿不在此列。畫得好,刻得不好,不是精品;刻得好,畫得不好,也不是精品,二者相輔相成。對刻銅者的要求,不僅要把原作絲毫不差地刻畫出來,還要把名人的特點(diǎn)、手法刻畫在方寸之間的墨盒上,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誰的作品??堂水嫺?,署名的是名家,未署名的,也應(yīng)該是刻銅高手。名家畫稿的刻銅墨盒,經(jīng)過百年塵封,至今存世的已不多見,品相好的更是少之又少。本人藏有幾方名家畫稿的刻銅墨盒,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請同好共賞。感悟其中之道,年長者或許能回憶起那個年代的生活片段。請前輩或有識之士指教,以增笑意。
陳師曾畫稿刻銅墨盒
此盒白銅質(zhì),包漿熟舊,正方形,邊長7.5厘米,高2.5厘米。上刻雞冠花數(shù)朵,下刻大公雞一只。雞冠花挺立開放,大公雞昂首雄姿,雞冠高聳。此圖取意為“官上加官”,是清末民國時期常見的一種吉利圖稿。盒的左上刻行書“半山仁兄屬,師曾”,方章內(nèi)一字,是否為“朽”字,不敢斷言。
陳師曾(1876-1923年),又名陳衡恪,號朽道人、槐堂。留學(xué)日本歸國后,從事美術(shù)教育工作,1913年到北京任教育部編審,后歷任北京各大學(xué)校教授,是吳昌碩后革新文人畫的重要代表。善詩文、書法,尤長于繪畫、篆刻。寫意、花鳥畫師學(xué)吳昌碩,畫風(fēng)雄厚爽健,富有情趣。民國期間,曾多次到琉璃廠“同古堂”給刻銅名家張樾丞墨盒畫稿,存世已見師曾畫稿刻銅墨盒數(shù)方。此盒上半山仁兄不知為何人,是受人之托還是他人代筆,見仁見智罷了。
齊白石畫稿刻銅墨盒
此盒白銅質(zhì),正方形,邊長6厘米,高3.5厘米。包漿凝重,使用痕跡自然。上刻四只大蝦,逼真戲游,蝦須自然流暢,活靈活現(xiàn)。右面刻:“白石八十二”,方印內(nèi)“木人”二字。
齊白石(1864-1957年),湖南湘潭人,白石宗族名純芝,后改名璜,號白石、瀕生、白石山人。并有齊大、木人、木居士、借山翁、寄園等大量筆名與自號,以白石名行世最多。白石大師幼貧寒,做過木匠,“木人”自有此意。
白石大師1921年57歲定居北京,居住在跨車胡同一所四合院,與陳師曾、徐悲鴻、羅癭公、林風(fēng)眠、郭葆蓀等皆為摯友。建國后任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國畫院名譽(yù)院長,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名譽(yù)教授等。一生畫作數(shù)千件,尤工花鳥草蟲、水墨蝦蟹,生動活潑,別具特色。1957年9月16日病逝北京,享年93歲。此盒面刻“白石八十二”,應(yīng)為1946年。此盒面畫稿雖無證白石親手所畫,但畫刻確為一流高手的水平。
張大千畫稿刻銅墨盒
此盒黃銅質(zhì),橢圓形,9×7厘米,高2.5厘米。盒面中下刻一少女依著一棵樹干掩面而睡。上刻七言四句詩為:“滿天紅雨亂繽紛,無賴春風(fēng)月困人。間倚碧桃根下睡,盡教夢里過芳辰。”左上刻:“大千張爰”,方印:“張爰”。
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nèi)江人,原名張正權(quán),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張大千是二十世紀(jì)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繪畫、書法、篆刻、詩詞無所不通,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張大千幼時聰明,九歲時隨母、兄、姐學(xué)畫,十歲時就能畫比較復(fù)雜的花卉、人物。18歲時隨兄張善去日本留學(xué),兩年后回國,專心研究古人書畫,把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chuàng)了新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張大千在“而立之年”便與齊白石共享“南張北齊”之美譽(yù),他在上海、北平、天津、蘭州、香港、重慶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轟動國內(nèi)。他的畫在世界多國展出,讓世人認(rèn)識了中國畫的風(fēng)采。
1936年張大千遷居北京,住西城府右街羅賢胡同一所四合院,他與謝稚柳、張伯駒、沈尹默、梅蘭芳、葉恭綽、葉淺予、于非、方介堪等摯友交往甚密,“南張”與“北齊”在北京聚首暢談。
晚年大千定居海外,1983年4月2日在臺北榮民醫(yī)院病逝,享年84歲。此畫稿由誰所畫,此詩誰作,各抒己見了。
金農(nóng)畫稿刻銅墨盒
此方墨盒白銅,包漿古樸,正方形,邊長7.7厘米,高2.8厘米。盒面鐫刻一幅梅花綻開圖,數(shù)朵梅花在枝上開放,似芳香撲面,右邊題寫:“恥春翁畫野梅,無數(shù)花枝顛倒開,舍南舍北處處石黏苔,最難寫,天寒欲雪水際小樓臺。但見凍禽上下啼香弄影,不見有人來?!鳖}款:“杭郡,金農(nóng)”,一方印不解何字。此盒刻功流暢,刀簡意明。
金農(nóng)(1687-1764年),清中期著名畫家,浙江杭州人。字壽門,號冬心,別號金牛、竹泉、恥春翁、金二十六郎等。工于詩文書法,書法兼有楷、隸體勢。五十三歲后工畫,其畫用筆簡樸,初畫竹,繼畫馬,尤喜愛畫寒梅,以梅花言志,為“揚(yáng)州八怪之一”。
此盒有“恥春翁畫,杭郡金農(nóng)”。金農(nóng)家有“恥春亭”,故自號“恥春翁”。此盒雖為金農(nóng)畫稿,但盒之形制為清末民初所見,應(yīng)為清末民初時,“后人”仿金農(nóng)畫稿所畫刻。
范曾畫稿刻銅墨盒
此盒黃銅質(zhì),包漿熟舊,使用痕跡凝重。圓形,直徑12厘米,高3厘米。盒面刻一男童半蹲半坐,一只手拿著一根引須,在蟋蟀罐里動作,男童笑容滿面,專注玩耍,質(zhì)樸可愛。左上刻“促織”二字,下款“范曾”。
范曾,字十翼,別署抱沖齋主。1938年生,江蘇南通人。1955年考入南開大學(xué)歷史系。1957年入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美術(shù)系,后轉(zhuǎn)入中國畫系。特長中國人物畫、詩文、書法。有多幅畫被“中國美術(shù)館”、“日本岡山范曾美術(shù)館”、“美國伯明翰博物館”收藏。
70歲的范老先生,一代書畫大家,大隱于世,對公益事業(yè)的善舉,在中國知識階層內(nèi)標(biāo)新立先。曾為母校南開大學(xué)捐贈“非典款”50萬元,為貧困地區(qū)孩子捐助100萬元,為四川汶川地震捐款1000萬元。范曾畫作精于白描,尤善寫意、人物。此盒面所刻“促織”,意為蟋蟀,畫面線條流暢,比例勻稱,簡練精確。此畫稿是否為范老先生親畫,不敢定論,如范老先生見到此畫,自然明朗,或許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刻銅墨盒盛行的年代,這些名人的畫稿為刻銅墨盒增光添彩,使刻銅墨盒在今天能引起眾多收藏愛好者的注目,成為刻銅墨盒族中的珍品,不虛名也。(責(zé)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