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主題課程以來,“如何選擇和主題相適應的語言活動?”“如何在主題活動中融入語言教學?”等對我們提出了挑戰(zhàn)。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積極的實踐和探索。
一、聯(lián)系主題活動目標。選擇語言教學內容
無論是教師預設的、還是幼兒生成的主題,教師對主題活動的目標。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并在目標的引領下設計主題活動內容,以及選擇與主題內容有聯(lián)系的語言教學活動。
比如,在開展小班主題活動《好吃的糖果》時,我們選擇了童話故事《小熊拔牙》。通過認知故事中那個愛吃糖果、又不愛刷牙的小熊的遭遇,無需太多的說教,孩子們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吃完東西要刷牙”的道理。又如,在《我的小手》這一主題活動中,我們選擇了許多有趣的手指謠:“拍拍手。拉拉手,我們都有一雙手。穿衣服,扣紐扣,洗臉、刷牙和梳頭,畫畫也要用小手。小小手,小小手,真是我們的好朋友?!薄按竽粗甘菭敔?,每天早晨去鍛煉;食指是奶奶,每天早晨去練劍;中指是爸爸,每天早晨燒早飯;無名指是媽媽,每天早晨洗衣服;小拇指就是我,每天去上幼兒園,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再見!”這些貼近幼兒生活的手指謠,讓孩子們百讀不厭,興趣盎然。
二、通過開展主題活動,解決語言教學難點
語言教學中的一些難點,僅憑單純的語言教學活動往往難以解決。為此,教師可以結合主題活動的開展,有的放矢地解決語言教學中的難點。比如,在大班故事教學《熊瞎子告狀》中,法官威威的判案過程是該作品理解的難點。因為理解這一過程,需要了解許多有關布的知識,如“布會掉色嗎……怎樣測量布”等。為此,在開展《家鄉(xiāng)的布》這一主題過程中,我們實施了《熊瞎子告狀》這一語言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一方面可以對已有“布”的知識經驗進行回顧。另一方面可以運用已有知識經驗理解故事內容、推測故事情節(jié),并可扮演角色像法官那樣判案。這樣,原來的教學難點反而成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興趣所在。
三、根據主題活動需要。重整語言教學素材
在主題活動背景下的語言活動中,教師由原來只關注語言素材本身,轉向關注主題內容中蘊涵的語言要素。根據主題活動的需要,教師可以嘗試對語言素材進行改變、重組、嫁接,使語言活動更為豐富、生動。比如,在小班主題活動《好吃的糖果》中,我們選擇了故事《糖果屋歷險記》,但這個故事的內容太多,將整個故事講述下來大概要五六分鐘。于是我們將故事中無關緊要的對話、情景篩減,將整個故事內容濃縮成三分鐘左右,使這一故事成為更加符合小班幼兒欣賞與理解的語言素材。又如,在大班主題活動《再見啦!幼兒園》中,有一個故事叫《啊哈!幼兒園》,故事詳細描述了“想象的幼兒園一日生活”和“真正的幼兒園一日生活”,內容非常有趣、生動。但故事太長,一本大書有24頁。因此,我們將這個故事分成兩部分,分兩次完成。第一次我們借用大書的1頁~9頁,講述了“想象的幼兒園一日生活”,同時結合各類美術活動開展相應的想象和表現活動。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借用大書的10頁~24頁,引導幼兒共同回憶“真正的幼兒園一日生活”。將故事內容分割、重組后,孩子們對知識的接受、消化、轉化及表現就有了更加充裕的時間。更加符合他們的認知和學習特點。
四、結合主題活動內容,豐富語言教學活動
有些教師片面地理解綜合的理念。認為只有綜合活動才更具教育價值。于是,他們忽視了語言教學的基本功能價值(語言與思維的發(fā)展),將過多的關注點放在教學形式與手段上。對單純的語言教學活動不感興趣或不愿涉及。其實只要在主題活動開展時,教師合理地提升語言活動中與主題相關的內容,就能讓語言活動自然地融入到主題之中。比如,在小班主題活動《好吃的蔬果》中,我們選擇了兒歌教學《猴大哥》:“猴大哥,吃香蕉,吃完香蕉往外拋。抱著皮球往外跑,頭上摔了一個大血包?!眱焊柚须m然沒有講到太多的蔬果內容,但在學習中我們引導孩子們將其他蔬果編進兒歌中,既延伸了主題活動,又在豐富語言活動內容的基礎上,發(fā)展了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