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有幸參加一個企業(yè)家朋友主持的招聘工作。那次,一位姓楊的小伙子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憑心而論,這位小伙子的能力很強,但他最終落選了。原因是在最后的時候,朋友讓他談談他父母的情況,可他竟一無所知。他因此被淘汰。事后,我覺得這事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啟發(fā)意義,就寫了一篇文章《不能聘用的理由》,發(fā)在2008年第2期的《莫愁#8226;智慧女性》上。
沒想到,文章發(fā)表后,小楊恰巧看到了,他為之一顫,覺得文中的事“完全說的是自己的經歷,像是專門寫給他的”。這以后,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后來,他想辦法聯系到我,向我訴說了他的故事———
當他是個小孩時,每天總有向父母講不完的話,上中學進入青春叛逆期以后,他開始與父母頂嘴,還在許多事情上與父母唱反調。后來上了大學,父母不在跟前,他更感到了自由。每次接父母的電話時,他總是敷衍了事的“嗯、嗯”,或一聲“知道啦”就匆忙掛機。假期回到家里,爸爸與他談心,他聽不了幾句,就說“老爸,你說的這些都過時了”。如此幾回,以后的寒暑假回家,父母再也不“敢”跟他說事了,他們怕自討沒趣。久而久之,他與父母的關系變得很冷淡,可他并沒有意識到。
這次失敗的應聘經歷,讓他意識到,自己二十多歲了,竟不了解生養(yǎng)自己、為自己耗費一生心血的父母。雖然應聘失敗了,但他還是非常感激我的這位朋友,是她教會了他一個做人的道理:了解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父母,這是最起碼的道德。不了解父母的人,又有多少信任感可言呢?
醒悟過來的小楊,趕快回家參加了關心父母的“補考”———跟父母聊天,幫父母做家務……說來奇怪,以前覺得羅嗦的話,現在聽來,那么親切,有些還能給他帶來很多啟發(fā)。
末了,小楊還對我說:我明白了,要想成功,就要學會與人合作;而要想學會與人合作,首先得建立好與自己父母之間的關系。
人生之愛,莫過于給人以溫暖和力量。一份雜志、一篇文章,不僅和諧了一個家庭,傳遞了溫暖,還給人以生活的反思,帶給人們前行的力量。
(編輯洪素珍)